鞠躬为国事薨矣,溯艰难恢复以来,先生真不负皇帝;
痛哭感私情末也,念培养人才之意,吾侪当戳力神州。

【注释】

挽:祭文,哀悼死者的诗文。张百熙:字孝谦,号秩臣,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曾参与清末新政,主张变法维新,1908年病逝。“鞠躬”两句:意谓你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可说是不负皇上的恩宠;你痛哭私丧,可说是不忘培养人才的苦心。末也:指私丧。戳力:尽力。神州:指中国。

【赏析】

此诗是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十三日梁启超为悼念张百熙而写的一篇祭文。张百熙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斡旋调解矛盾,使戊戌政变未能发生,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深得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信任。1908年,张百熙病故于北京,时梁启超已从日本回国,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了这篇祭文来吊唁这位前辈。

全诗可分为四层意思,一层一层地展开。前两层主要写张百熙为国家大事而死,可说是不负皇上的恩宠;第三层主要写张百熙痛哭私丧,可说是不忘培养人才的苦心;最后一层则是说,我们这些人要像张百熙一样,全力投入祖国的建设中。

作者以第一段开头就提到张百熙为国家大事而死,可说是不负皇上的恩宠。这是说张百熙虽然死得早,但生前为国家大事奔走效力,死得有价值。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第二段写张百熙死后,大家痛哭私丧,可说是不忘培养人才的苦心。这是说张百熙虽然死了,但他生前培养的人材都还在,而且还有更多的人愿意继承他的事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第三段则是说,我们这些人要像张百熙一样,全力投入祖国的建设中。这是说我们应该效法张百熙的精神,为国家的事业尽心尽力。

这首诗的语言很简练,但却很有力度,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它不仅表达了对张百熙的敬仰之情,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