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宫温诏,倚为道济长城,溯东莅蓬瀛,西逾葱岭,南临梁苑,北历蒙旗,立功极万里而遥,问衮衮诸公,并世勋名能有几;
十载军书,独招郗超入幕,计八登荐疏,再解重围,三记御屏,一权阃寄,挈我于九天之上,叹茫茫四海,此生知己更何人。
【注释】
1、两宫:这里泛指皇帝。
2、道济:人名。
3、东莅蓬瀛:即蓬岛瀛洲,传说中仙山。
4、葱岭:即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为古代西域通往中原的要地。
5、梁苑:古地名,在今河南开封市。
6、蒙旗:即蒙古族,这里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7、衮衮诸公:众多有功之人。
8、郗超:人名。
9、八登荐疏:指多次上奏朝廷。
10、重围:被围困。
11、御屏:帝王所坐之处,此处指皇帝身边。
12、阃寄:边疆军事长官的职权。
【赏析】
此诗是元代诗人李文海所作的《挽马玉昆联》,全诗共四段,每段均以“一”字领起,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悦耳。
第一段写马玉昆收复河阳城后,受到皇帝和群臣的褒奖与赞誉。“两宫温诏”四句,描绘了皇帝对马玉昆的高度评价。“倚为道济长城”,意为马玉昆像古代的诸葛亮一样,是保卫国家的长城;“溯东莅蓬瀛”,意为他收复河阳城后,又平定了东南地区。“西逾葱岭,南临梁苑,北历蒙旗”,这几句描述了马玉昆收复河阳城后,又平定了西南地区,并打败了北方的敌人。“立功极万里而遥”一句,表达了马玉昆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影响深远,令人钦佩。“问衮衮诸公,并世勋名能有几?”这一句,询问那些功勋卓著的人,他们的功绩能否超过马玉昆呢?这是作者对马玉昆的赞扬。
第二段写马玉昆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十载军书”四句,描述了马玉昆在军中十年,屡建奇功。“独招郗超入幕”,指的是马玉昆能够招募到杰出的人才。“计八登荐疏”四句,表达了马玉昆多次向朝廷推荐贤才,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三记御屏”四句,描绘了马玉昆在皇帝身边的地位。“挈我于九天之上”,意味着马玉昆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叹茫茫四海,此生知己更何人?”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马玉昆的敬仰之情。他感叹自己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中,再也没有比马玉昆更为知己的朋友了。
第三段写马玉昆的忠诚品质和谦逊态度。“两宫”四句,描绘了皇帝对马玉昆的高度评价。“倚为道济长城”二句,意为马玉昆如同古代的诸葛亮,是国家的支柱。“东莅蓬瀛”二句,表示收复河阳城后,又平定了东南地区。“西逾葱岭,南临梁苑,北历蒙旗”,这几句描述了马玉昆收复河阳城后,又平定了西南地区,并打败了北方的敌人。“立功极万里而遥”二句,表达了马玉昆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影响深远,令人钦佩。“问衮衮诸公”二句,询问那些功勋卓著的人,他们的功绩能否超过马玉昆呢?这是作者对马玉昆的赞扬。
第四段写马玉昆的谦虚品质和对未来的期待。“十载军书”四句,描述了马玉昆在军中十年,屡建奇功。“独招郗超入幕”二句,表达了马玉昆能够招募到杰出的人才。“计八登荐疏”二句,表示多次向朝廷推荐贤才,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三记御屏”二句,描绘了马玉昆在皇帝身边的地位。“挈我于九天之上”二句,意味着马玉昆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叹茫茫四海,此生知己更何人?”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马玉昆的敬仰之情。他感叹自己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中,再也没有比马玉昆更为知己的朋友了。
整首诗通过赞美马玉昆的卓越才能、高尚品德、谦虚品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