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气萧飒,凉风生高枝。
横琴孤石上,蛩吟乱疏篱。
岂无锦绣段,欲赠将遗谁。
【注释】
初秋,初秋的天气;萧飒,形容草木凄清,声音凄凉。高枝,高处树枝;横琴,把琴横着放好;蛩吟,蟋蟀鸣叫。疏篱,稀疏的竹篱,也指篱笆。锦绣段,精美的丝织品。将遗谁,将要赠送给谁。
【赏析】
此诗是一首借咏怀抒写悲凉的抒情诗。首句写景,次句写人,三句写声,四句写物,五句点题,六句收尾。诗中“岂无”两句为全诗关键,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初秋气萧飒,凉风生高枝。”开头两句写秋风乍起时的感觉,渲染了一个萧瑟的气氛。“初秋”二字写出时节特点,秋天到来,天气渐凉。《楚辞·远游》云:“惟此秋之为烈兮,羌风飒以萧爽。”萧飒与飒爽意思相近,但前者多用于描写气候,后者多用于描写风声。这里用萧飒一词,不仅写出了秋风的声响,而且暗示了秋天的气候。“凉风”二字则点出季节特点,秋天的风本来就很凉爽,加上“生高枝”,就更加使人感到凉意袭人了。这两句诗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写秋风来临时的感受,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在秋风中所处的环境。
“横琴孤石上,蛩吟乱疏篱。”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风中弹琴的情景。古人弹琴往往伴以吟咏,所以诗人在这里也不免要发出一声长叹。“横琴”二句是说:我把琴放在石上弹奏,蟋蟀却在这荒疏的篱笆里唱着凄切的歌声。这句中的“孤”、“乱”两个词语,分别描绘出了一幅荒凉冷落的图景,突出了环境的萧条和诗人的孤独处境。“横琴”二句是写景,“岂无”两句却是抒情。“岂无”二字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孤石”一句所描绘的荒疏冷落的环境,又引出下文对“锦绣段”所抒发的感情。“将赠”二字照应题目中的“咏怀”,表明诗人是在咏怀,而且是在慨叹无人能了解他的怀抱。“将遗谁?”是说:我真想把这美好的绣缎赠人,却又不知该赠给谁呢?“岂无”,即岂有。“将遗”,即将赠给别人。“将遗谁”,将要赠送给谁呢?这一句既是对前句“岂无”的诘问,又是对“欲赠”的否定。诗人面对这荒疏冷落的环境,面对自己孤独的处境,想到自己虽然拥有这样美好的绣帛,但却无法把它送给知己,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首诗写的是初秋景物,但是诗人没有单纯地摹写景物,而是抓住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景物——秋风和蟋蟀进行描写,并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中,从而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构思精巧,不事雕琢而自然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