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黄舆孰上游,建瓴自古说秦州。
汉朝还定萧丞相,唐室中兴李邺侯。
投笔自惭非雁颌,揣摩空剩敝貂裘。
狐鸣篝火寻常见,抱膝长歌江上楼。
【注释】
登虔州八境台感赋十首 其七
十二黄舆孰上游,建瓴自古说秦州。
汉朝还定萧丞相,唐室中兴李邺侯。
投笔自惭非雁颌,揣摩空剩敝貂裘。
狐鸣篝火寻常见,抱膝长歌江上楼。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登虔州八境台时有感而作,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
首联“十二黄舆孰上游”,以十二辆车比喻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强调自己的高官显贵。“建瓴自古说秦州”,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够像秦始皇那样建瓴天下?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伟人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与历史上的英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颔联“汉朝还定萧丞相,唐室中兴李邺侯”,诗人以汉朝的萧何和唐朝的李邺侯为榜样,表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决心。萧何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李邺侯则是唐朝的中兴之臣,他们的事迹激励着诗人不断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颈联“投笔自惭非雁颌,揣摩空剩敝貂裘”,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未被重用,只能投笔从戎,感到惭愧;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才能被浪费了,因为只是凭借揣摩来维持生计而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尾联“狐鸣篝火寻常见,抱膝长歌江上楼”,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夜晚,篝火旁,狐狸的叫声回荡在空气中;而诗人则抱着膝盖,一边唱歌一边欣赏美景。这里的“狐鸣”既指自然环境中的狐狸叫声,也暗指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而“江上楼”则代表了诗人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