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携一轮月,西上翠微峰。
高挂疏林杪,来听清夜钟。
此心如白水,逸响入深松。
不觉秋宵冷,衣边霜露浓。

《月夜作》

我携一轮月,西上翠微峰。

高挂疏林杪,来听清夜钟。

此心如白水,逸响入深松。

不觉秋宵冷,衣边霜露浓。

注释:

我携带着一轮明月,向西登上了青翠的微峰。

高悬在稀疏树林的顶端,前来聆听那清幽的夜钟声。

我的心像白水一样清澈,清越响亮的声音进入深深的松林。

不知不觉中秋风之夜变得寒冷起来,衣襟边的霜和露水变得更加浓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独自漫步至山巅,遥望夜空,倾听钟声,感受自然美景与内心世界的完美融合之作。诗人以“我携一轮月”起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自己携带一轮明月,悠然自得地踏上了攀登翠微峰的道路。这里的“我”不仅是一个行走者,更是一个心境超然、与万物为一的存在。他带着明月,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上翠微峰”一句,诗人并未直接描述登山的过程,而是将视角转向了山峰之上。通过“高挂疏林杪”,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伫立于山巅,目光穿透薄雾,凝视远方。这里的“高挂”二字,既描绘了月亮悬挂在天空中的壮丽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

“来听清夜钟”一句,则将时间定格在了深夜时分。在这里,“来听”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感知,更是对时间的把握。诗人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寂静的时刻聆听钟声,也许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也许是为了寻求某种启示。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此心如白水”这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里,“白水”象征着清澈透明、纯净无瑕的品质。而“此心”则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将自己比作白水,意在表达自己的心如同清水一般,没有杂质,纯粹而透明。这种品质使得诗人能够更好地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也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最后两句“逸响入深松”与“不觉秋宵冷,衣边霜露浓”则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感悟。这里的“逸响”指的是钟声悠扬、飘逸而出,它不仅能够穿透松林,更能够触及诗人的心灵深处。而“秋宵冷”则形容了夜晚的凉爽,而“衣边霜露浓”则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温度之低以及露水之重。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更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下的景色、诗人的情感以及内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以及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与追求。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世界,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