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秋不雨,已阅半年久。
旱虽未成灾,却征恒旸咎。
而况入冬来,寒消历三九。
霜雪不成威,风霾时或有。
天地温肃气,所以成高厚。
如何大化中,无偏憾亦偶。
【注释】:
岁暮吟四章 其一:
- 自从:自从去年。
- 秋不雨:秋令干旱,不降雨水。
- 已阅半年久:已经持续了半年的时间。
- 旱虽未成灾:虽然旱灾没有造成灾害。
- 却征恒旸咎:却预示了长久的阳光灾害。
- 而况入冬来:何况到了寒冷的冬天来临。
- 寒消历三九:寒冷的天气经过三个九天(冬季的三个月)。
- 霜雪不成威:霜和雪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 风霾时或有:大风和雾气时常出现。
- 天地温肃气:天地间温润肃静之气。
- 所以成高厚:因此形成了厚重的高远大气。
- 如何大化中:在大自然运行的大法则之中。
- 无偏憾亦偶:不会有什么偏颇和偶然性。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秋冬季节气候特征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对四季更替的感慨。
首句“自从秋不雨”表明了从去年秋天以来,天气一直干旱,没有下雨。接着“已阅半年久”,意味着这种干旱状态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这里用“阅”字强调时间的持久,突出了干旱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接下来两句“旱虽未成灾,却征恒旸咎”,虽然旱灾还没有造成灾害,但预示着长久的阳光灾害即将到来。这里的“旸”指的是阳光,“咎”是指灾害,诗人通过对比旱灾和阳光灾害的关系,表达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担忧。
第三句“而况入冬来,寒消历三九”,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冬天的到来,寒冷的天气经过三个九天(冬季的三个月)。这里用了“寒消历三九”这个意象,既表现了冬天严寒的特点,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循环。
最后两句“霜雪不成威,风霾时或有”,指出即使霜雪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大风和雾气时常出现。这既是对前文气候描述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天气变化的展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冬季节的自然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和对四季变化的思考。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