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门雪后少尘喧,有客书来正岁寒。
行部又添新得句,趋庭却喜乍迁官。
桑经注好关心读,鲁国山多放眼看。
作宦尽如君快意,争教人不想弹冠。
解析与翻译:
次孙渊如,指的是诗人的侄子或侄女,名字可能是“渊如”。他担任历下(今属山东)到兖州(今属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的官职。
衡门雪后少尘喧,有客书来正岁寒。
注释:在衡门(即简陋的居所门前)雪后,少了世俗喧嚣。有客人的信来,恰逢岁末寒冬时节。
赏析:首句描绘了诗人居所环境的宁静和岁月的变化。雪后的世界显得更加寂静,而岁末的严寒又增添了几分清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行部又添新得句,趋庭却喜乍迁官。
注释:作为地方官员,又增加了新的诗句,回到家乡看到儿子升官的喜悦之情。
赏析:“行部”是指外出巡查。在这里,诗人可能因公务之需而四处奔波,但每当有所收获时,总能在诗句中找到表达。这句中的“新得句”暗示着他的诗歌创作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对于诗人来说,能够看到儿子升职也是一种喜悦,因为这意味着家族的荣耀和社会的认可。
桑经注好关心读,鲁国山多放眼看。
注释:在阅读《诗经》时,深深关注着其中的教诲;面对泰山,则放宽眼界去领略它的伟大。
赏析:这里诗人提到了两部经典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蕴含了许多关于道德、情感、社会和政治的深刻见解。诗人通过反复阅读,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至于“鲁国山”,则是指泰山。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作宦尽如君快意,争教人不想弹冠。
注释:在官场中,一切都能符合您的心意;何必让人不想摆脱这种局面,去追求更高远的理想?
赏析: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仕途中,如果一切顺利,那是非常满足的;但如果人们不能真正地追求更高的目标或理想,那么他们就可能不会想放弃当前的位置,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事业。这里的“弹冠”原指古代士人戴的帽子,常用以比喻辞官归隐。诗人借此讽刺那些只求安稳、不思进取的人。
综合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情之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境遇的观察与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首句描绘了雪后宁静的乡村景色,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奠定了背景。接下来几节,诗人分别从公务、读书和登高望远的角度,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最后一句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既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