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泉不知处,但觉声在耳。
稍盘过上方,泉出绕屐齿。
澄潭如洗盆,一泓长见底。
曾闻故老传,潭实今寺址。
神龙喜听法,风雨向夕徙。
小亭峙其旁,周遭遍桃李。
沾衣湿苍翠,映面半红紫。
晴烘午云热,明濯暮霞绮。
山僧汲泉烹,茗碗颇能理。
经春未见花,偶乐可忘死。
下岭仰见星,烟昏寺钟起。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 由岫云寺后登山行四里至龙潭:
- 这句描述了诗人从岫云寺后开始登山,并走了四里路到达了龙潭。
- “由”意为“从”,“岫云寺后”指的是山脚下的寺庙,“登山”即上山。“行四里”表示走了四里路,“至龙潭”说明目的地是龙潭。
- 关键词注释:“岫云寺”是诗中提及的一个地点,可能是作者游览过的地方;“四里”表示走了相当长的距离;“龙潭”是诗中的主要景观之一。
- 流泉不知处,但觉声在耳:
- 这句描述了诗人在登山的过程中,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虽然不知道源头在哪里,但能感受到水流的声音就在耳边。
- “流泉”指流动的泉水,“不知处”表明泉水的位置不明。“但觉声在耳”表示虽然不清楚具体位置,但可以感受到泉水的声音。
- 关键词注释:“流泉”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通常与山景相关;“不知处”意味着泉水可能隐藏在较深的山涧或石缝中;“但觉声在耳”强调了声音的存在感。
- 稍盘过上方,泉出绕屐齿:
- 这句描述诗人继续前行,越过了某个高点,在那里看到了泉水从高处流淌下来,绕过了鞋子的齿部。
- “稍盘过上方”表明诗人走过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可能是一座小丘或者山峰的顶。“泉出绕屐齿”描绘了泉水的流动性,以及它如何绕过脚上的鞋子。
- 关键词注释:“盘过上方”意味着越过了某个高点;“泉出”表示泉水流出,“绕屐齿”形象地描述了泉水绕过鞋子的情景。
- 澄潭如洗盆,一泓长见底:
- 这两句描述了龙潭的清澈和深度,如同一个装满水的盆子,底部清晰可见。
- “澄潭”指的是清澈的水池,“如洗盆”形容其干净透明。“一泓长见底”意味着湖水很深,底部可以看得很清楚。
- 关键词注释:“澄潭”是自然景观中常见的水潭,通常是由于山涧溪流汇集而成;“如洗盆”强调了水的透明度;“见底”表明水深可以触及底部。
- 曾闻故老传,潭实今寺址:
- 这两句提到了关于龙潭的一些传说或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提到的龙潭实际上是现在的寺庙所在地。
- “曾闻故老传”表明诗人之前听说过一些关于龙潭的传说或者民间故事。“潭实今寺址”指出这些传说中提及的龙潭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寺庙所在之处。
- 关键词注释:“故老传”指的是老一辈的人所讲述的故事或传闻;“潭实今寺址”说明传说中的地点与现实中的地理位置相符。
- 神龙喜听法,风雨向夕徙:
- 这句描述了龙潭周围的环境与龙(象征为“神龙”),以及龙对佛法的喜爱。同时,还提到了风雨天气中的龙移动的现象。
- “神龙”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比喻具有灵性的事物或生物,这里特指龙潭。“喜听法”表示龙潭喜欢聆听佛法,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风雨向夕徙”描述了风雨天气中,龙潭周围的环境变化,龙似乎因为风雨而向傍晚的方向迁移。
- 关键词注释:“神龙”是诗中的象征,可能代表着某种神秘力量或美好的事物;“欢喜听法”表达了对佛法的喜好;“风雨向夕徙”描绘了风雨天中的自然景观和龙的行动。
- 小亭峙其旁,周遭遍桃李:
- 这句描述了龙潭周围有一座小亭子矗立在旁侧,周围种植着大量的桃树和李树。
- “小亭峙其旁”表明小亭子建在龙潭旁边。“周遭遍桃李”表示周围的景色被桃树和李树装点得非常美丽。
- 关键词注释:“小亭”可能是为了观赏风景或休息而建的设施;“峙”表示矗立,“周遭”意味着周围地区;“遍桃李”描绘了桃花和李花的美丽景象。
- 沾衣湿苍翠,映面半红紫:
- 这句描述了诗人走在龙潭边时,衣服被湿润的绿色植被弄湿,面部也映衬着半透明的红色和紫色花朵。
- “沾衣湿苍翠”表明衣服因为接触了绿色的植被而变得湿润。“苍翠”指的是深绿色的植物。“映面半红紫”形容面部在光线下呈现出半透明的红色和紫色。
- 关键词注释:“沾衣”表示衣物被湿润;“湿苍翠”强调了植物的湿润程度;“映面”指的是面部反射光线;“半红紫”描绘了面部颜色的变化。
- 晴烘午云热,明濯暮霞绮:
- 这句描述了晴朗的天空中阳光强烈,照射在云朵上使其显得更加炽热;同时,阳光下的晚霞色彩斑斓如锦绣。
- “晴烘午云热”表明天空晴朗,中午时分阳光强烈,使得云朵显得炽热。“烘”在这里形容阳光强烈地照射。“明濯暮霞绮”形容夕阳下晚霞的色彩绚丽多彩,如同精美的织物。
- 关键词注释:“晴烘”描绘了阳光明媚的场景;“午云”指的是正午时分的天空;“烘”在这里用来形容强烈的阳光照射;“濯”表示沐浴、照射;“暮霞”指的是傍晚时分的天空;“绮”在这里形容晚霞的色彩斑斓。
- 山僧汲泉烹,茗碗颇能理:
- 这句描述了山上的僧人用山泉水来烹煮茶叶,然后用茶碗泡茶,茶汤的味道很好。
- “山僧”指的是居住在山上的僧人;“汲泉烹”表示僧人用山泉水来煮茶;“茗碗颇能理”形容茶水的味道好,能够很好地解渴。
- 关键词注释:“山僧”指的是住在山上的修行者;“汲泉烹”指的是用水冲泡茶叶;“茗碗颇能理”形容茶水好喝且解渴。
- 经春未见花,偶乐可忘死:
-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期间没有看到花朵盛开的景象,但在看到美丽的花朵时,他感到非常高兴,甚至忘记了生死的概念。
- “经春未见花”表明春天到来时,诗人没有看到盛开的花朵。“偶乐可忘死”表示偶尔的快乐足以让人忘记生死的问题。
- 关键词注释:“经春”指的是经过整个春天;“未见花”表达了春天的到来而没有看到花朵盛开的情况;“偶乐”表示偶尔的快乐;“可忘死”表示快乐到忘记了生死的概念。
- 下岭仰见星,烟昏寺钟起:
- 这句描述了诗人下山时仰望星空,发现星星在云雾中模糊不清,然后听到寺庙的钟声响起。
- “下岭仰见星”描绘了诗人下山时抬头看星空的景象;“烟昏寺钟起”表示随着视线逐渐变清晰,远处寺庙的钟声开始响起。
- 关键词注释:“下岭”表示下山的动作;“仰见星”描绘了抬头看星星的场景;“烟昏”形容云雾使星星看起来模糊;“寺钟起”表示寺庙的钟声响起。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