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张华灯,少长各为群。
寒风敛残日,气候晼如春。
酒行更相劝,既醉情弥敦。
岂辞今夕醉,将为明年人。
非徒明年人,复是异地身。
预忧西北路,冉冉随浮云。
住日殊未厌,去意方恐分。
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
【注释】
杂诗五首,选自《古诗源》。高堂:指华丽的厅堂。张华灯:点上华美的灯。少长:指年轻人和老人。各为群:各自成群。寒风敛:寒风收敛。残日:夕阳。气候晼如春:气候暖和像春天一样。酒行:指喝酒。更相劝:互相劝酒。既醉情弥敦:既然喝醉了,感情更加深厚。岂辞今夕醉:哪里用得着说今晚要喝醉呢。将为明年人:将要做明年的人。非徒明年人:不仅仅是做明年的人。复是异地身:又是在异乡的人。预忧西北路:预先担忧西北方的路。冉冉:慢慢的样子。随浮云:随风飘荡。住日殊未厌:过去的日月还不曾厌倦过。去意方恐分:离去的意味正害怕被分离。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情感,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赏析】
此诗写诗人于宴席间所感,抒写他对于人生旅途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感受以及他对人生苦乐、生死离别的深沉思考。全诗以饮酒起兴,由“寒风敛残日”到“去意方恐分”,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死离别的深刻体悟;最后归结到人生苦乐、生死离别的哲理,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第一句“高堂张华灯,少长各为群。”开篇即描写出一种热烈的宴会场景,华灯闪烁,人们欢声笑语,相互应酬,一派热闹的气氛。诗人用“高堂”一词,写出了主人家的豪华富丽,用“张华灯”三字,又把场面的热闹烘托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宴会的热烈气氛。“少长”二字说明宴会中不仅有年长的宾客,也有年轻的客人,他们都是主人的亲朋好友,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十分高兴。
第二句“寒风敛残日,气候晼如春。”诗人接着描写宴会中天气的变化,寒风渐渐收敛起来,夕阳也渐渐落下,天气变得暖和起来。这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宴会的气氛,使得宴会更加热烈欢快。
第三句“酒行更相劝,既醉情弥敦。”宴会中人们纷纷举杯劝酒,大家相互敬酒祝福,感情深厚。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无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宴会上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特点。
第四句“岂辞今夕醉,将为明年人。”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想在今晚喝醉,但是已经无法推辞了。因为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地方,成为别人的人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特点。
第五句“非徒明年人,复是异地身。”诗人不仅会成为明年别人的人,而且还会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特点。
第六句“预忧西北路,冉冉随浮云。”诗人担心自己即将离别西北地区的道路,就像飘动的浮云一样难以捉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感受和对未来的担忧。
第七句“住日殊未厌,去意方恐分。”诗人过去的日子还没有厌倦,但是离别的念头却让人感到害怕和不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感受和对未来的担忧。
第八句“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人生中的欢乐和痛苦情感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乐的思考和总结。
整首诗以宴会为背景,通过对宴席上人们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宴会上的热闹气氛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宴会中的自然景物、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感受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