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天气佳,选胜携我友。
不知山与泉,颇忆畴昔否。
城边初日上,寒色遍林薮。
行缘荆山足,渐出秋谷口。
浅濑漾轻冰,空烟散枯柳。
更陟峨岭颠,极目尽诸有。
峰壑杂楼台,出没各为耦。
疑是太行中,西望频搔首。
风土有雷同,取意分薄厚。
笑问同游人,还劳倒尊酒。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全诗意思,并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
“雪后天气佳,选胜携我友。不知山与泉,颇忆畴昔否。”诗人在雪后的美景中游玩,兴致勃勃地选择一处名胜古迹游览。他不知道眼前的山水和泉水是否和过去一样,不禁想起过去的岁月。诗人用“雪后”这一自然景象作为引子,既渲染出一种清冽的寒意,又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城边初日上,寒色遍林薮。行缘荆山足,渐出秋谷口。”诗人来到城外,只见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一片片树木和草木,阳光把树林和草场照得一片明亮。他沿着山脚行走,越走越远,终于走出了秋天的山谷。这里的“荆山”指代的是荆门山;“秋谷”则是指荆门郡一带的山林。这里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浅濑漾轻冰,空烟散枯柳。更陟峨岭颠,极目尽诸有。”诗人继续前行,只见浅浅的水面上泛着轻轻的涟漪,空中的烟雾散去,只剩下枯枝在寒风中摇曳。登上高高的山峰,放眼望去,眼前一片壮丽景色,美不胜收。这里描写了诗人所见的景物,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峰壑杂楼台,出没各为耦。疑是太行中,西望频搔首。”山上的山峰和峡谷交错排列,楼台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里,它们时而隐现于云层之间,时而露出山巅或谷底。这真像是一幅太行山的图画啊!诗人站在高处,向西眺望,频频地摇头叹息。这里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太行山的雄奇险峻,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风土有雷同,取意分薄厚。笑问同游人,还劳倒尊酒。”诗人感叹两地的风俗人情相似,但人们的态度却因地域而异,有的豪爽大方,有的却吝啬小气。于是他笑着问一同出游的朋友们:“你们还准备为我敬酒吗?请你们不要那么客气了。”“风土”二句点明自己身处异地,不免产生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自己游览太行山途中所观所感的五言绝句组诗之一。
诗的第一段从冬末春初的景色写起。“雪后天气佳”,说明诗人是在冬季末春初时节外出的。这时天放晴了,气候转暖,正是出游的好季节。“选胜携我友”,表明出游的目的是选择风景胜地游玩,并且约请了朋友同行。
第二段转入正题,写了诗人游览太行山途中所见之景。“不知山与泉,颇忆畴昔否?”两句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他不知道眼前的山水和泉水是否像从前那样清美、可爱,不禁想起过去的日子来。
第三段写诗人登山观景。从“城边初日上”到“极目尽诸有”,诗人一路行进,一路观察,一路欣赏。沿途所见,都是山、水、林、野、楼台、亭榭等景物。这些景物,有的出现在视线之中,有的消失在视野之外。作者只须举目一望,就可以看到无穷无尽的美好景色。最后两句“疑是太行中,西望频搔首”,以夸张的手法写太行山的雄奇险峻,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四段写登临高峰所见之景。“风土有雷同,取意分薄厚。”两句点出了游兴未尽的原因。因为这里与故乡的风俗民情相同,所以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但是人们的态度却因人而异:有的慷慨豪爽,有的却十分吝啬小气。于是诗人忍不住问同伴道:“你们还准备为我敬酒吗?请你们不要那么客气了。”这里反映了作者的不平之感。
这首诗共八句,每四句一组,共三组,每组都由两联构成,第一联是写景,第二联是议论抒情,第三联是写景结束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