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
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意渡大瀛海。
举头祇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
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
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
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
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
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
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作)

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

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意渡大瀛海。

举头祇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

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

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

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

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

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

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太平洋船上望月所做。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此客”自指,回顾了十年来的漂泊生活。这十年来,他已由少年变为白发老人,而故乡的月亮也似乎变得遥远和陌生了。

第三句“观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证。他曾到过中国的三座名山——昆仑、蓬莱、方丈,也曾乘风渡过大海,游遍中国各地。然而,尽管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他的所见所闻,与故乡相比却相差甚远。

第四句中的“彼乍东升此西没”,是说由于自己身处海外,所以不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只能在西方落下。这里的“彼”和“此”,都是泛指自己和故乡。这种身在天涯的感觉,使诗人倍感孤独。

第五句“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则是对前面四句的解释和补充。这里,诗人用了一个“隔”字,形象地描绘出自己与故乡之间隔着海洋的辽阔景象。而“彼”则是指故乡,它仿佛永远在东方升起,而他却只能永远在西方落下。这种身在天涯的感觉,使诗人倍感孤独。

第六句“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诗人用了一个“嗟”字,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身世的感慨。他感叹自己如同飘摇不定的蓬草,虽然游遍了天下,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这里的“凿空”,是指凿开天空的意思,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的游历,表明自己虽然游遍了天下,但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宿。

第七句“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诗人用了一个“禹迹”来代指黄河,表示黄河的水流一直都没有改变。这里,诗人用黄河的水流来比喻自己的游历,表明自己虽然游遍了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终点。

第八句“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诗人用了一个“九州”来代指中国,表示中国的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球体。这里,诗人用中国的大地来比喻自己的身姿,表明自己虽然身处海外,但依然像中国的大地一样伟大和宽广。

第九句“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诗人用了一个“汗漫”来代指无目的、无方向的行动,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迷茫和困惑。这里,诗人用“苍穹”来比喻天空,表示自己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希望能够向天地求教,寻求答案。

第十句“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诗人用了一个“倚栏”来表示自己独自坐在栏杆边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寂寞。这里,诗人用“月影”来象征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示自己虽然身处海外,但却依然有着一颗炽热的心。而“朝霞红”则表示朝阳初升时的美丽景色,暗示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最后一句“朦胧晓日生于东”,则是诗人对于新的一天到来的期待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