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松阴凉透户。
问秋商、送来何处。
篷窗乍启,冰弦细响,认疏花庭宇。
碎按十三星,西风上、七条弦柱。
凄音自迥,黄昏正长,梧桐外、数声雨。
宝鼎香,仙袂举。
紫云迥、旧词重谱。
湘江梦老,胡笳恨远,算飞鸿能诉。
几点逼寒空,应愁断、洞庭烟树。
曲终韵杳,南楼望冷,银河挂曙。

湘江静谧,诗人挥笔题诗。半亩松阴凉透屋。

问秋商、送来何处?篷窗乍启,冰弦细响,认疏花庭宇。

碎按十三星,西风上、七条弦柱。凄音自迥,黄昏正长,梧桐外、数声雨。

宝鼎香,仙袂举。紫云迥、旧词重谱。湘江梦老,胡笳恨远,算飞鸿能诉。

几点逼寒空,应愁断、洞庭烟树。曲终韵杳,南楼望冷,银河挂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湘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卷,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首句“湘江静”点明了题目,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手挥目送图”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情怀念。“半亩松阴凉透户”一句,既描绘了湘江边的风景,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问秋商、送来何处?”一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秋商,即秋蝉,它的到来往往预示着秋天的来临。诗人在这里借秋商之口,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篷窗乍启,冰弦细响,认疏花庭宇。”则是诗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品味着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碎按十三星,西风上、七条弦柱。”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音乐的美妙。十三星可能是指古琴上的十三徽,而七条弦柱则可能是指古琴的七根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古琴的音乐符号,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音乐氛围。

诗人并没有满足于表面的描写,而是通过“凄音自迥”四字,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哀怨。这种情感贯穿了整首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黄昏正长,梧桐外、数声雨。”这一句则将时间拉到了傍晚时分,此时梧桐叶上的雨滴滴滴答答地落下,仿佛在为诗人的离愁别绪添上了几分凄凉之情。

“宝鼎香,仙袂举。”一句则将诗人引向了一个神秘的境界。宝鼎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据说具有驱邪避瘟的功效;仙袂举,则是指仙女们举起衣袖翩翩起舞的优美场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

“紫云迥、旧词重谱。”两句则再次回到了现实。紫云指的是紫色的云彩,象征着高远与神秘;旧词重谱则是指重新谱写旧日的诗词。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回归现实、追求美好的愿望。

尽管诗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与寄托,但“湘江梦老,胡笳恨远,算飞鸿能诉。”这三句却再次打破了这种平衡。湘江梦中的老去,胡笳中的无尽怨恨,以及飞鸿无法传达的情感,都让诗人深感无奈与失落。

“几点逼寒空,应愁断、洞庭烟树。”这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寒空下的几缕轻烟如同被逼得无处可逃,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与绝望。

“曲终韵杳,南楼望冷,银河挂曙。”最后一句则以更为宏大的视角来收尾全诗。曲终之时,韵音已变得模糊不清;南楼之下,望着冰冷的天际;银河之上,星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种宏大的场景虽然美丽却让人感到更加孤独无助。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湘江形象。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