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谁植此春风树,花下作歌人姓杜。
猿啼鹤唳空山空,身后谁来作花主。
先生之歌一世豪,永叔曼卿真君曹。
先生花癖何所侣,魂梦一清都似水。
爱花种树花即家,较比逋仙富孙子。
十年作尉不救贫,四海结交谁更亲。
独将光怪不磨气,分半寿得花精神。
青天鸾啸去飘忽,坐使名花惨沦没。
霜冷飘残博望钟,夜深挂住蛾眉月。
寂奖苔藓荒寒烟,阅世经今七百年。
传闻几年花大放,物色俄惊至天上。
风流使者乘传过,下马空祠为惆怅。
洗幽刷夜回阳光,戛玉铮金出高唱。
缘以亭槛崇之碑,询之守土佥云宜。
重来置酒花堕盏,一片赠与公相思。
文人从此出颜色,幸是相逢有文伯。
不见东风昨夜来,古香吹遍江南北。
这首诗名为《丰山古梅歌》,它描绘了诗人对春天梅花的热爱和赞美。下面是对每一行的详细解释:
- 伊谁植此春风树,花下作歌人姓杜。
- 是谁种下了这棵春风中的树?在树下唱歌的人是杜姓。
- “春风树”可能指的是梅花,因为“春风”通常与梅花相关联。“作歌人”则指代诗人自己。
- 猿啼鹤唳空山空,身后谁来作花主。
- 猿猴的叫声和鹤的鸣叫声使空旷的山林显得更加寂静。请问有谁来成为这个梅花的主人呢?
- 这里的“空山”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静。“花主人”则暗示着诗人对这片梅花的欣赏和珍视。
- 先生之歌一世豪,永叔曼卿真君曹。
- 先生的诗篇充满豪情壮志,就像永叔(范仲淹)和曼卿(苏轼)那样真正地为人们所尊敬。
- “先生之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写的关于梅花的诗歌。“一世豪”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极高评价和赞美。
- 先生花癖何所侣,魂梦一清都似水。
- 先生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喜欢花,这在他的梦境中也是如此清晰和平静。
- “花癖”在这里指的是诗人对花朵的特殊爱好和情感。“魂梦一清”意味着在梦中,诗人的灵魂和思绪都是清晰的,没有受到任何干扰。“都似水”则形容了这些思绪和情感像流水一样自然、纯净。
- 爱花种树花即家,较比逋仙富孙子。
- 喜爱花卉并栽种它们,让家中充满了花香。与陶渊明相比,他更富有;与谢道韫相比,他也更富裕。
- “爱花种树”表明诗人对梅花的热爱和关心,“花即家”则强调了这种爱好给诗人带来的舒适和满足感。“逋仙”指的是陶渊明,“富孙子”则可能是指谢道韫,她的父亲谢安曾经官至吏部尚书,家族显赫。这里通过对比来强调诗人对梅花的珍视和热爱。
- 十年作尉不救贫,四海结交谁更亲。
- 担任县尉十年却无法挽救贫困,四海之内谁比我更亲?
- “作尉”可能指的是在县尉的位置上工作,而“不救贫”则表明尽管努力却未能解决问题。“四海结交”则说明诗人在广阔的范围内结交了许多朋友。“谁更亲”则在表达一种无奈和感慨,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更多的问题,也无法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独将光怪不磨气,分半寿得花精神。
- 独自享受梅花的美丽和奇异,仿佛从中得到了生命的精华。
- “光怪”可能指的是梅花独特的美丽和奇异之处。“不磨气”则表示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分半寿”则可能是指诗人珍惜生命,希望能够活得长久一些。“花精神”则强调了从梅花中得到的精神力量和启示。
- 青天鸾啸去飘忽,坐使名花惨沦没。
- 青色的天空中,鸾鸟的叫声飘散在空中,使得美丽的花朵黯然失色,最终消失了。
- “青天”可能指的是晴朗的天空,而“鸾啸”则描述了鸾鸟的叫声。“飘忽”意味着声音在空中传播得很远。“名花”则指美丽的花朵,“惨沦没”则表达了花朵因声音的影响而变得暗淡无光,最终消失的命运。
- 霜冷飘残博望钟,夜深挂住蛾眉月。
- 寒冷的霜冻使古老的博望钟发出清脆的声音,夜晚里月亮挂在天际,映照出蛾眉般的倒影。
- “霜冷”可能描述了寒冷的环境或者时间的流逝。“飘残博望钟”则描绘了钟声在寒冷中的回响和消逝。“蛾眉月”则可能指的是明亮的月亮,它的倒影映照着蛾眉般优美的形状。
- 寂奖苔藓荒寒烟,阅世经今七百年。
- 寂寞地观赏苔藓上的寒烟,历经沧桑已经过去了七百年。
- “寂奖”可能指的是安静地观赏或者思考。“苔藓”可能指的是生长在地面上的苔藓植物。“荒寒烟”则形容了苔藓周围环境的荒凉和寒冷。“阅世经今七百年”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历史的见证。
- 传闻几年花大放,物色俄惊至天上。
- 传闻说几年后梅花会盛开,令人惊叹的是它们竟然飞到了天空中。
- “传闻”可能指的是流传下来的传言或者消息。“几年花大放”则描述了梅花在未来几年将会盛开的景象。“物色俄惊至天上”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惊讶和赞叹,以及它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 风流使者乘传过,下马空祠为惆怅。
- 风流的使者骑着快马匆匆而过,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祠堂让人感到惆怅。
- “风流使者”可能指的是那些追求风雅和浪漫的人物,他们骑马快速地走过。“乘传过”则描绘了他们的身影和速度。“下马空祠”则形容了他们在经过一个空置的祠堂时的情景,可能是因为祠堂被遗忘或废弃。“为惆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场景的感慨和失落之情。
- 洗幽刷夜回阳光,戛玉铮金出高唱。
- 洗涤幽静的夜晚回到光明,用玉石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高亢地歌唱。
- “洗幽刷夜归”可能指的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黑暗或沉寂之后重新找回了光明和希望。“回阳光”则形容了这种光明的到来,带来了温暖和活力。“戛玉铮金出高唱”则描绘了在明亮的环境中,诗人用清脆的声音歌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
- 缘以亭槛崇之碑,询之守土佥云宜。
- 沿着亭台栏杆寻找那块著名的碑文,询问守土官员都说这是合适的。
- “缘以亭槛崇之碑”可能指的是沿着亭台的栏杆去寻找一块有名的碑文。“崇之碑”则强调了这块碑文的重要性和价值。“询之守土”则表示向当地的官员进行咨询,了解他们对这块碑文的看法和评价。“佥云宜”则可能指所有的官员都认为这是合适的,表达了他们的共识和支持。
- 重来置酒花堕盏,一片赠与公相思。
- 再次来到此地,摆放美酒,花落时酒杯也碎了,我将一片心意送给你,表达我对你的思念。
- “重来”可能指的是诗人又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置酒花堕盏”则描绘了在饮酒时花儿掉落在酒杯中的情景,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一片赠与公相思”则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一片心意送给对方,希望能够传达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
- 文人从此出颜色,幸是相逢有文伯。
- 文人自此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幸运的是我们能在这样的时刻相遇,与你相知相伴。
- “从此出颜色”可能指的是从此以后,诗人开始用自己的才华和作品来展现自己的魅力和风格。“幸是相逢有文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懂得欣赏和理解他的文人的感激之情。“文伯”则是指懂得欣赏和鼓励文人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其他文人。
- 不见东风昨夜来,古香吹遍江南北。
- 昨夜东风悄然而来,古香飘散到江南各地。
- “东风”可能指的是春季的微风,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不见”则表示诗人对此景象的回忆或期待之情。“古香吹遍江南北”则描绘了东风带来的古香遍布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美和诗人对它们的欣赏,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领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