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官一夕沦秦玺,疏勒千年出汉泉。
凤尾檀槽陪玉碗,龙香璎珞殉金钿。
文鸾去日红为泪,轻燕仙时紫化烟。
十月帝城飞木叶,更于何处听哀蝉。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诗意解读
  • 诗的开头“甄官一夕沦秦玺,疏勒千年出汉泉。”描绘了两个历史场景。甄官在一夜之间被秦国征服,而疏勒在千年之后成为汉朝的水源。这两句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凤尾檀槽陪玉碗,龙香璎珞殉金钿。”描述了一幅古代音乐和舞蹈的场景。凤尾檀木制成的琴柱配以玉石的碗垫,龙形的香料装饰着金银镶嵌的首饰。这两句展现了古代音乐和舞蹈的艺术氛围。
  • “文鸾去日红为泪,轻燕仙时紫化烟。”这两句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红色象征着离别时的悲伤,紫色则代表着逝去的生命化为烟雾,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 “十月帝城飞木叶,更于何处听哀蝉。”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十月的京城已经飘起了落叶,诗人不禁问自己,在这陌生的异乡,还能在哪里听到秋天的哀鸣呢?
  1. 译文展示
  • 甄官在一夜之间被秦国征服,疏勒在千年之后成为汉朝的水源。
  • 凤尾檀木制成的琴柱配以玉石的碗垫,龙形的香料装饰着金银镶嵌的首饰。
  • 文鸾去日红为泪,轻燕仙时紫化烟。
  1. 赏析探讨
  • “甄官一夕沦秦玺,疏勒千年出汉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对照,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秦朝统一六国后,对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甄官就是其中之一。而疏勒则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它位于丝绸之路上,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里的“一夕”和“千年”分别代表了时间的短暂和漫长,使得历史的变迁显得更加震撼。
  • “凤尾檀槽陪玉碗,龙香璎珞殉金钿。”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古代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风貌。凤尾檀木是制作乐器的主要材料,它的声音清脆悠扬,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玉碗则代表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它的光泽和质地都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龙香璎珞则是一种精美的饰品,它的形状奇特独特,色彩斑斓耀眼,佩戴在身上可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这两句诗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古代音乐和舞蹈的魅力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文鸾去日红为泪,轻燕仙时紫化烟。”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红色的凤凰代表着离别时的悲伤,它的眼泪仿佛化作了一片片红色的羽毛;而紫色的燕子则代表着逝去的生命化为烟雾,它们在空中盘旋飞舞,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十月帝城飞木叶,更于何处听哀蝉。”这最后一句诗歌以景结情,画面感极强。诗人站在帝城的高处,看着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仿佛听到了秋天的哀鸣和生命的叹息。这里的“帝城”指的是京城,它位于中国的首都。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和自然的变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几句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 作者介绍
  • 曾广钧(1866年-1929年),字重伯,号伋庵,又号伋安,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孙。曾广钧为曾国藩三子曾纪鸿长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编修。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此时作者曾广钧任江西布政使兼按察使司副使。他与时任两江总督、署理两江总督的李亦元以及王聘三一同创作此诗。他们三人都是清朝的官员,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经历。因此,他们在一起创作这首诗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更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首《庚子落叶词同李亦元王聘三作 其一》是曾广钧在其政治生涯中抒发个人情感的产物。诗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