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罕胡尘暗西被,诏书谋帅孰君多。
后登宣室谋帷幄,先拜行台动佩珂。
京洛相逢诉危调,关河多难卧磐陀。
孤云两角粘天险,伫看南来曳落河。

这首诗是明朝时期诗人杨慎的《送李健斋光久时在大凌河》。下面是诗句、译文、关键词注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枹罕胡尘暗西被”:指代的是明代西北边境地区,枹罕是明末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县一带的一个地名。这句话表达了胡尘(即边疆的尘土)遮蔽了西边的情景。
  2. “诏书谋帅孰君多”:这句诗意味着朝廷下诏寻求有才能的军事将领来统帅军队。这里的“孰君”是指谁能够担任这样的角色或职位。
  3. “后登宣室谋帷幄,先拜行台动佩珂”:宣室是古代帝王议事的地方,这里比喻李光久后来在朝廷里策划军事,相当于登高望远地谋划;而拜为都督府(行台)则意味着立即行动,开始指挥军队。
  4. “京洛相逢诉危调”:指的是在京洛两地(洛阳与北京)相遇时,向对方倾诉自己面临的危难和困境。
  5. “关河多难卧磐陀”:关河指的是国境线,多难可能表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磐陀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名字,这里表达着身处险境之意。
  6. “孤云两角粘天险,伫看南来曳落河”:孤云象征着独自面对困难,两角粘天的险境,形容形势非常严峻。等待观望南方的援军来到,希望他们能带来救援。

译文:

枹罕的胡人烟尘遮蔽了西部的天空,朝廷颁布诏书寻找能统帅军队的将领。后来登上宣室(皇帝议事的地方),谋划战略;先是被任命为都督府(行台),立即开始指挥。在京城洛阳和北京分别相遇时,诉说着自己的危难处境。关河之间战事频繁,局势艰难,只能卧倒在险要之地等待援助。希望南方的军队能前来救援,就像云朵拖住脚跟那样。

关键词注释:

  • 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一带,当时是明末西北边疆的一个重镇。
  • 胡尘:边疆的尘土,象征边疆的混乱与不安。
  • 诏书:皇帝的命令文书。
  • 谋帅:谋略军务的将领。
  • 宣室:皇帝的寝宫,此处借喻为商议重大事务的地方。
  • 行台:古代一种临时设置的军事机构或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都督府。
  • 京洛:北京和洛阳,古都城名。
  • 危调:危险的言论,这里指遭遇的困境。
  • 关河:古代对黄河以东至淮河以北地区的称呼,此处泛指战争区域。
  • 磐陀: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禹县西南,地势险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光久从招募到任用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表现了他作为将领的责任和使命。诗歌语言简洁,却能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对李光久个人经历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国家危难的状况。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李光久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当时局势的深切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