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萧森,登眺处、那堪纵目。
忽回思,西泠桥畔,南屏山麓。
几片梧桐飘露白,千头橙橘垂烟绿。
更画船,箫鼓正纷纭,江南曲。
花月底,行觞促,河山外,啼鹃续。
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
露冷刚来边塞雁,天寒未放东篱菊。
但高吟,独对暮云横,倾醽醁。

满江红五首 其一

秋气萧森,登眺处、那堪纵目。

忽回思,西泠桥畔,南屏山麓。

几片梧桐飘露白,千头橙橘垂烟绿。

更画船,箫鼓正纷纭,江南曲。

花月底,行觞促,河山外,啼鹃续。

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

露冷刚来边塞雁,天寒未放东篱菊。

但高吟,独对暮云横,倾醽醁。

注释:

  • 秋气萧森:形容秋天的气候寒冷而清冽,萧瑟的声音和气息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 登眺处:指高处或远处,用来表示诗人想要远望的心情。
  • 那堪纵目:那堪意为“哪里堪当”,纵目即放眼远望,表达一种无法忍受、难以承受的情感。
  • 西泠桥畔:指的是南宋时的西泠桥,位于杭州西湖之畔,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
  • 南屏山麓:南屏山在杭州城西南,为著名景点之一。
  • 梧桐飘露白:梧桐树叶在秋季飘落,叶子上的白色露水如同雪珠一般晶莹剔透。
  • 橙橘垂烟绿:橙橘成熟时颜色鲜艳,果实上挂着的绿叶如同烟雾缭绕。
  • 画船:古代的一种船只装饰精美,常用于游船。
  • 箫鼓正纷纭:箫鼓指吹打乐器的声响,纷纭形容声音嘈杂混乱的样子。
  • 江南曲:江南地区的歌曲,这里特指流传于江南地区的音乐。
  • 月:月亮。
  • 行觞促:行觞指饮酒作乐的场景,促表示加快节奏。
  • 河山外:指代国家或民族的边缘地带。
  • 燕市:指北京城的市场,燕京也指北京。
  • 频年:频繁地、一年又一年地。
  • 露冷:露水冰凉,冷意袭人。
  • 边塞雁:边塞地区飞翔的大雁,边塞通常指边疆。
  • 东篱菊:东边的篱笆旁生长的菊花,这里比喻隐居生活。
  • 高吟:高声吟诵诗文。
  • 独对暮云横:独自面对满天的暮色云彩,表现出诗人孤独的情绪。
    赏析:
    《满江红》是宋代词人岳飞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词作。全词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秋气萧森,登眺处、那堪纵目”描述了秋天的天气和诗人所处的环境。这里的“秋气萧森”用来形容秋天的凉意和肃杀的气氛,而“登眺处”则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眺的愿望。接着,词人转而回忆西泠桥畔、南屏山麓的美好景致。这里,西泠桥和南屏山分别成为了诗人记忆中的美景。

“几片梧桐飘露白,千头橙橘垂烟绿”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梧桐树叶上的露水显得格外晶莹剔透,而橙橘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水果,叶子垂下的绿色如同烟雾一般。这些生动的描写使得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活、多彩。

接下来的“更画船,箫鼓正纷纭”展示了热闹的游乐场景。画船上的人们载歌载舞,箫鼓声声不绝于耳。这种热闹的气氛与前文中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繁华与人们的快乐。

词人很快将笔锋转向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忧虑。“花月底,行觞促,河山外,啼鹃续”表达了词人在中秋之夜饮酒作乐的情景,但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花月夜本应是赏心悦目的时刻,但在这里却成为了愁绪的延续。同时,“啼鹃续”暗示着战争不断、哀鸿遍野的惨状。

词人感叹“燕市频年击筑”的历史情景,这里“燕市”可能是指京城市场,而“击筑”则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用来象征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词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词人的感慨之情达到了高潮:“露冷刚来边塞雁,天寒未放东篱菊”。这句诗既表达了词人对边塞寒冷环境的担忧,也表达了他对家乡温暖环境的怀念。同时,“未放东篱菊”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他只能在自己的诗词中寻求慰藉。

这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对国家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词人作为一位英雄人物的豪放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