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读漳浦画,泼墨设树石。
嵯峨出万怪,一变玄黄色。
抗手得此老,惨澹孤臣笔。
为僧有馀憾,奖洪与史匹。
怜才足覆国,天乎非人力。
平生儒佛雄,巨刃吐胸臆。
百世见公真,自写苍山骨。
【注释】
为海观尚书:指明代的李攀龙,字沧溟。海观尚书是其号,他曾任尚书,故称。
郭天门遗老画:指郭天门的一幅山水画,郭天门即郭熙,北宋著名画家。
往读漳浦画:漳浦,地名,在今福建境内,相传为宋代画家范宽所居地。
泼墨设树石:用墨汁泼洒出树木和山石。
嵯峨(cuó é)出万怪,一变玄黄色:意谓山峰重叠,奇峰异石层出不穷,变化无穷。
抗手得此老:意为我拿起这幅画与古人相比。
惨澹孤臣笔:意为孤独苍凉,如一位被贬的大臣。
为僧有馀憾,奖洪与史匹:意为虽然已经超脱了世俗,但仍感到遗憾,因为历史上像张僧繇、李思训这样的大师都不如他笔下的山川壮美。
怜才足覆国,天乎非人力:意为如果天下人都能如此爱才,何至有亡国之痛。
儒佛雄:儒家和佛家都很强大。
巨刃吐胸臆:形容画笔挥洒自如,如同一把巨大的刀剑从胸中喷涌而出。
百世见公真:意为这幅画千百年后仍能见到您的真实面目。
自写苍山骨:意为这幅画本身就是一副苍山的骨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李攀龙的《观郭天门遗老画题诗》所作。李攀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画作以气势磅礴、意境高远著称。这首诗通过对画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李攀龙才华的赞赏和对他的人格魅力的钦佩。
首句“往读漳浦画”,点明了诗人曾经读过漳浦画,这是一首题画诗,所以诗人首先提到了漳浦这个地方。漳浦位于今福建省境内,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故乡,也是北宋画家范宽的故里。这里的风景秀美,山水画的创作氛围浓厚。因此,诗人在阅读漳浦画时,自然会联想到范宽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
“泼墨设树石”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漳浦画的特点。漳浦画以泼墨技法为主,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展现出树木和山石的形态。这种绘画手法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嵯峨出万怪,一变玄黄色”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漳浦画中山水的奇特风貌。这里的“嵯峨”指的是山峰重叠,“万怪”则是指千姿百态的山峰。这些山峰在画家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时而耸立云端,时而倒挂苍穹,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变玄黄色”则是指这些山峰在色彩上的变化。原本应该是青翠欲滴的绿色,却在画家的笔下变成了深不见底的玄色,这种色彩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山峰的险峻和威严。
接下来的“抗手得此老,惨澹孤臣笔”两句,诗人将漳浦画比作一位孤独的老臣。这位老臣虽然没有官位,但却有着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他在风雨飘摇的仕途中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质,不为权势所动。而他笔下的山水画,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这些山水画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又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为僧有馀憾,奖洪与史匹”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李攀龙画作的赞赏之情。他认为李攀龙的画作超越了一般的文人画作,甚至达到了与僧人、史学家相媲美的境界。这种评价既体现了诗人对李攀龙才华的认可,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最后两句“怜才足覆国,天乎非人力”,则是诗人对李攀龙画作的高度概括。他认为李攀龙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他的画作能够感动天地,使人们为之倾倒。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在因素,而是源于他内心的善良和执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赞美了李攀龙的才华和人品,又展示了漳浦画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首题画诗,更是一篇赞美英雄、歌颂艺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