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发浔阳,日气散如霰。
楼船纵东下,江波皎匹练。
群山贡参差,欲掩匡庐面。
窈窕入吴天,凄迷缅楚甸。
草树靡千里,一碧春烟恋。
孤游觅邱陇,往还同客燕。
孰云风景殊,临流万霆旋。
累岁扰南服,几传江上战。
转输遏商贾,屠劫及郡县。
觊觎天堑雄,伏戎踵相煽。
设险备非常,翻利促巨变。
茫茫对捉鼻,野暝鸟飞倦。
待拭沾襟痕,海月眼中见。

江行遣兴

亭午发浔阳,日气散如霰。楼船纵东下,江波皎匹练。

群山贡参差,欲掩匡庐面。窈窕入吴天,凄迷缅楚甸。

草树靡千里,一碧春烟恋。孤游觅邱陇,往还同客燕。

孰云风景殊,临流万霆旋。累岁扰南服,几传江上战。

转输遏商贾,屠劫及郡县。觊觎天堑雄,伏戎踵相煽。

设险备非常,翻利促巨变。茫茫对捉鼻,野暝鸟飞倦。

待拭沾襟痕,海月眼中见。

【注释】

亭午:正午。亭,通“烝”,中午时分。

霰:小雪珠。

楼船:指楼船将军的舰队,这里泛指战船。东下:向东驶去。

参差:参差不齐的样子。

匡庐:指安徽黄山的东峰,即安徽省黄山市境内的庐山。

窈窕:形容景色优美。这里形容江水曲折蜿蜒。

吴天:指吴地的天空。吴地指今江苏、浙江一带地区。

凄迷:凄清迷茫。

邱陇:山丘上的坟墓。这里借指故人的墓,代指故旧。

客燕:客人,此处指作者的朋友。

孰云:岂止,难道说。

万霆旋:万马奔腾,声势浩大。霆,雷声。

南服:指南方边境。

商贾:商人。

伏戎:埋伏的敌兵。踵:跟从。

天堑:天然形成的深沟。这里比喻长江天险。雄:强大。

伏戎踵相煽:埋伏在敌人后面的敌兵相互煽动。

设险备非常:布置防守措施十分周密。

翻利促巨变:反而使国家遭受重大灾难。

茫茫:辽阔无边。

野暝:傍晚时天空中的云彩昏暗。

海月:海上的月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作者为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之一。当时元朝统治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江南一带又频遭战争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一片荒凉景象。诗人面对这种形势,不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之心。

首联“亭午发浔阳,日气散如霰。”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亭午时分(上午),诗人从浔阳出发,太阳高悬,阳光四射,犹如无数粒白色小颗粒在空中飘散开来。这一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早晨江面上阳光灿烂的景象,为全诗定下了欢快明丽的基调。

颔联“楼船纵东下,江波皎匹练。”进一步描绘了江面上的美景。楼船在江水中航行,江水清澈透明,犹如一匹白色的绢帛在江中摇曳生姿。这两句诗通过对江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面的欢快明丽的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颈联“群山贡参差,欲掩匡庐面。”“孤游觅邱陇,往还同客燕。”诗人继续展开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群山连绵起伏,参差错落,仿佛在向诗人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诗人独自漫步在山间小路上,追寻着古人的足迹,心中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孰云风景殊,临流万霆旋。”“积岁扰南服,几传江上战。”诗人感叹道,虽然眼前的风景如此美好,但在战乱时期,家乡却饱受蹂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领土也屡遭侵犯。尾联通过对比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与痛苦。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开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