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望梦山,云气黯不舒。
森森笼众木,下有居士庐。
其人乍闻变,不作府中趋。
拂衣谢父老,戢影看耘锄。
粟帛长公去,蓬蒿仲蔚如。
知几迫茹痛,清风扇枌榆。
忆作节度客,白门游宴俱。
旌棨易反掌,人亡社亦墟。
山中哀杜鹃,老泪应滴渠。
一楼接飞翮,坐想飘髭须。
隔世诉肺腑,待寻巾柴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峥庐三首其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缥缈望梦山,云气黯不舒。
森森笼众木,下有居士庐。
其人乍闻变,不作府中趋。
拂衣谢父老,戢影看耘锄。
粟帛长公去,蓬蒿仲蔚如。
知几迫茹痛,清风扇枌榆。
忆作节度客,白门游宴俱。
旌棨易反掌,人亡社亦墟。
山中哀杜鹃,老泪应滴渠。
一楼接飞翮,坐想飘髭须。
隔世诉肺腑,待寻巾柴车。
逐句注释:
- 缥缈望梦山:缥缈,形容山峰在云雾中隐约可见。梦山,可能是指梦中所见的山。这里表达诗人眺望远方的梦山,云雾缭绕,显得朦胧而遥远。
- 云气黯不舒:云气暗淡,无法舒展开来。黯,阴暗、昏暗的意思。这里的“不舒”,可能是说云气压抑着整个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森森笼众木:森森,形容树木众多且密集。笼,包围、覆盖的意思。众木,指周围的树木。这里的树林茂密,如同将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其中。
- 下有居士庐:居士,古代对读书人的雅称。庐,简陋的房子或住所。这里的“居士庐”,指的是隐居在山林中的读书人简陋的住所。
- 其人乍闻变:其人,指隐居的人。乍闻,突然听到或看到。变,变化、变动的意思。这里的“乍闻变”,意味着隐居的人突然听到了一些变故的消息。
- 不作府中趋:不作,没有去做的意思。府中,古代官署所在地,也指官府。趋,快跑、急走。这里的“不作府中趋”,表达了隐居的人没有因变故而急忙离开山林,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生活。
- 拂衣谢父老:拂衣,整理衣服,表示礼貌或谦逊。谢,感谢、感激。父老,年长者,这里指村里的长辈或村民。这里的“拂衣谢父老”,表达了隐居的人对于村长和村民们的感激之情,他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
- 戢影看耘锄:戢,收敛、隐藏的意思。影,身影。耘锄,用来翻土的农具。这里的“戢影看耘锄”,描绘了隐居的人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他收起身影,专心致志地耕作。
- 粟帛长公去:粟帛,谷物和丝帛,泛指财物。长公,对长辈或上级的尊称。去,离开。这里的“粟帛长公去”,表达了隐居的人因为得到财物(粟帛)而离开家乡,可能是因为得到了足够的财物来维持生活或改善家庭条件。
- 蓬蒿仲蔚如:蓬蒿,野生草本植物,常用于比喻贫瘠的土地。仲蔚,茂盛的样子。这里的“仲蔚如”,形容草木茂盛,与前文的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知几迫茹痛:知几,明白事理。迫,紧迫、紧急。茹痛,忍受痛苦。这里的“知几迫茹痛”,表达了隐居的人在得知自己家族面临危难(知几)时,尽管内心痛苦(茹痛),但仍然坚持原则,不愿意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 清风扇枌榆:清风扇,清凉之风。枌榆,树名,这里指树木。这里的“清风扇枌榆”,表达了隐居的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享受着清凉的微风和树木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 忆作节度客:忆作,回忆过去的事情或经历。节度客,担任地方长官的客人。这里的“忆作节度客”,可能是指隐居的人曾经在官府任职或担任过地方长官的宾客之职。
- 白门游宴俱:白门,古都城城门名,这里借指京城或繁华的地方。游宴,游玩宴饮。这里的“游宴俱”,表达了隐居的人在繁华之地(白门)也曾有过游玩宴饮的生活。
- 旌棨易反掌:旌棨,古代仪仗用的旗杆和伞盖等器物。反掌,翻转手掌的意思。这里的“旌棨易反掌”,形容隐居的人处理事务非常得心应手,轻而易举就能完成。
- 人亡社亦墟:人亡,人死或离去。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指乡里或村落。墟,废墟、空荡荡的地方。这里的“人亡社亦墟”,表达了隐居的人离去后,原本热闹的村落也变得无人问津,变得荒凉和空荡。
- 山中哀杜鹃:山中,指隐居的地方。哀杜鹃,又称杜鹃鸟,常被用来象征悲伤和哀愁。这里的“哀杜鹃”,表达了隐居的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忧伤之情。
- 老泪应滴渠:老泪,因悲伤而流下的眼泪。应滴渠,应该滴落在沟渠里。这里的“老泪应滴渠”,描绘了隐居的人在悲伤时不禁流泪的情景,他的泪水应该滴落在沟渠中,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 一楼接飞翮:一楼,指隐居的地方或简陋的居所。飞翮,指飞翔的翅膀。这里的“接飞翮”,表达了隐居的人虽然身处简陋之处,但依然保持着飞翔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信念。
- 坐想飘髭须:坐想,坐着思考。飘髭须,飘逸的头发和胡须。这里的“坐想飘髭须”,描绘了隐居的人坐在简陋的居所里沉思的画面,他想象着自己的头发和胡须随风飘扬的情景。
- 隔世诉肺腑:隔世,相隔世代、隔开了时空。诉肺腑,倾诉内心的真情实感。这里的“隔世诉肺腑”,表达了隐居的人跨越世代界限,向后世的人们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
- 待寻巾柴车:待寻,等待着寻找、等待被发现。巾柴车,用布做的车子或担子。这里的“待寻巾柴车”,表达了隐居的人渴望被世人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