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夜了众喧,昏釭引熟寐。
山气蒸枕簟,魂暖却魔魅。
揭帷窗微明,桂叶影致致。
砉然大声起,万辆蟠宵际。
鸡号屋瓦摇,雨风挟俱至。
涛籁从奔飞,如海浮一辔。
厮役杂惊叫,震撼并失次。
隆冬愆潜藏,发乱阴阳气。
其兆为杀机,孰云地可避。
灾祥吾安稽,颠倒劫天意。
日中循楼廊,松竹未改翠。
驳解云光亨,变灭亦游戏。
至人号不迷,缅岩掣遐思。

【注释】

二十三夜:指农历二十三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向晨:天刚亮的时候。

昏灯:昏暗的光。

山气蒸枕簟(diàn):山上的雾气弥漫在枕席上。

魂暖:指人的精神得到慰藉。却魔魅:驱散了鬼怪。

揭帷窗:推开窗帘。

砉然:象声词,形容雷声。

大:形容雷声响得很大,像车马奔驰的声音。

鸡号屋瓦摇:公鸡打鸣,屋瓦都震动。

涛籁(lài lài)从奔飞:浪涛的声音像奔腾不息的样子,从四面八方传来。

厮役:仆人。杂惊叫:各种各样的叫声混杂在一起。

隆冬愆潜藏:严寒的冬天应该隐藏起来,而他却暴露出来。

发乱阴阳气:阳气上升,阴气下降。

其兆为杀机:这是预示有杀伐之祸。

孰云地可避:谁说大地可以躲避呢?

灾祥吾安稽:灾祥,灾祸和祥瑞,我哪里能逃避呢?

颠倒劫天意:扰乱天地间的秩序。

驳解云光亨:云雾缭绕着天空。光亨,明亮。

变灭亦游戏:变化无常,就像玩游戏一样。

至人: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也称为真人、圣人。

缅岩掣遐思:远望高山,激发遐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作诗纪别》(又名《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五)。此诗以“雷”起兴,抒发了作者因受诬被贬谪的悲愤不平之情。全诗语言雄浑豪迈,风格沉郁顿挫,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色。

开头四句写诗人被贬谪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然景物。诗人在黑暗中入睡,醒来时已到了天明。他听到远处雷声隆隆,感到十分惊异。这里用“闻雷起感而有述”来开篇,既表明了诗人对这雷声的感受,又表明了自己是在夜间听到的。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山雨欲来的图景:“山气蒸枕簟,魂暖却魔魅。”山中的云雾弥漫在竹席之上,使诗人精神振奋,仿佛摆脱了鬼神的骚扰。这里写出了诗人对山雨即将来临的预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兴奋和激动。“揭帷窗微明,桂叶影致致”,诗人打开窗帘,只见窗外一片朦胧。这时,桂花树叶的影子映入窗户,显得非常清晰。这里既写出了夜晚的静谧,又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接下来四句,诗人描写了雷声震耳欲聋的情景。“砉然而大声起,万斛蟠宵际。”“砉”是象声词,形容雷声巨响如雷;“万斛”形容雷声滚滚,好像万斛的米袋滚动似的;“蟠”在这里是形容雷电纵横交错,交织在一起的意思。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雷声响彻天地的情景。紧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雷雨将临的景象:“鸡号屋瓦摇,雨风挟俱至。”“鸡号”是指公鸡报晓,“屋瓦摇”是指屋檐上的瓦片被风吹动,发出响声。这两句既写出了鸡啼报晓的情景,又写出了风雨欲来的气氛。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涛籁从奔飞,如海浮一辔。”海浪翻滚奔腾,波涛汹涌澎湃,好像一匹骏马在海面上疾驰。“奔飞”、“浮一辔”等词,既形象地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之情。至此,诗人已经完全进入了一种激昂亢奋的状态之中。

正当诗人沉浸在这种激情之中时,突然听到了一阵凄厉的号角声:“鸡号屋瓦摇,雨风挟俱至。”原来,这场暴风雨来得正是时候,它正伴随着号角声向人们袭来。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诗人的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隆冬愆潜藏,发乱阴阳气。”在这寒冷的隆冬时节,本应收敛身心,保持内敛之气,但诗人却没有这样做。他的阳气升腾于外,阴气则降伏于内,阴阳失衡,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这里的“愆”字,既表示过失和错误,又表示违抗自然规律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这场自然灾害的不满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违背。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其兆为杀机,孰云地可避。”他认为这场灾害预示着有杀害发生的危险,但谁又能逃避这场灾难呢?这里既表现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接受,又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在经历了这场暴风雨的冲击之后,诗人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夜郎郡。然而,他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灾祥吾安稽,颠倒劫天意。”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已经被这场灾难所改变,无法再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了。这里的“灾祥”既指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祸福,又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安稽”则表示安定或归宿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关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日中循楼廊,松竹未改翠。”在中午时分,他沿着楼廊行走,发现周围的松树和竹子依然保持着绿色。这里的“未改翠”既表示松树和竹子的颜色仍然翠绿如故,又表示它们仍然生机勃勃;“循”表示顺着、沿着的意思。诗人通过观察身边的景色,试图寻找一线生机和希望。然而,就在这时,他又听到了一阵雷声:“驳解云光亨,变灭亦游戏。”这阵雷声似乎在嘲笑他的处境,使他感到既愤怒又无奈。同时,他也意识到这场灾难已经不可逆转了:“至人号不迷,缅岩掣遐思。”那些修道成仙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迷失本性,他们的目光能够穿透岩石,看到远方的景色。这里既赞美了那些修道成仙的人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反思和领悟。

这首诗通过对雷电交加、狂风暴雨的场景的描绘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展望,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忧。全诗语言雄浑豪迈,风格沉郁顿挫,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