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取旧途,惘惘穿荒径。
扶服峥庐中,气结泪已凝。
岁时辟踊地,空棺了不剩。
犹疑梦恍惚,父卧辞视听。
儿来撼父床,万唤不一应。
起视读书帷,蛛网灯相映。
庭除迹荒芜,颠倒盆与甑。
呜呼父何之,儿罪等枭獍。
终天作孤儿,鬼神下为证。
【注释】
- 峥庐:高高的房屋。
- 昏昏:形容迷蒙、朦胧的样子。旧途:指前路。
- 惘惘:彷徨失措,无所适从的样子。
- 扶服:扶着身体。
- 气结:因悲伤而气结,这里形容悲痛欲绝。
- 辟踊(yǒng):古时遭丧事时,男子要居倚着墙跳起哀歌;女子也要在旁哭泣。
- 空棺:指没有棺材的灵柩。
- 犹疑梦恍惚:像梦中一般,不真实。
- 父卧辞视听:父亲已经死去,无法听清他的言语了。
- 儿来撼父床,万唤不一应:孩子来到床边,呼唤父亲,但他却不应,像是已不在人世一样。
- 蛛网灯相映:蜘蛛的网和灯光相互映照,形成一种凄凉的景象。
- 庭除迹荒芜:院中除了草,显得一片荒芜。
- 颠倒盆与甑:盆和甑都被颠倒过来,形容家中物品杂乱无章。
- 终天作孤儿:一辈子都是孤儿。
- 鬼神下为证:神明和鬼怪都会来验证这一事实。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所作,当时作者正寄居在成都城外的草堂之中。此诗通过描述一个失去父亲的小孩在荒废的庭院中寻找父亲的情景,抒发了对亡亲的无限追思及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痛苦之情。全诗以“峥庐述哀”为题,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亡父深深的怀念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诗的第一句“昏昏取旧途,惘惘穿荒径”,描绘了诗人在昏昏然中行走在前路上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迷茫、无助的感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实际状况,也反映了他心中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
接下来的“扶服峥庐中,气结泪已凝。”描述了诗人在荒废的家中痛苦万分的状态。这里的“扶服”和“气结”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泪已凝”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岁时辟踊地,空棺了不剩。”这句话揭示了诗人的悲痛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与整个社会的动荡息息相关的。在这里,“辟踊”指的是哀悼死者的一种习俗,但诗人的悲痛超出了这种常规的哀悼方式,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诗的后半部分“犹疑梦恍惚,父卧辞视听。”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混乱和痛苦。这里,“犹疑梦恍惚”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模糊感,而“父卧辞视听”则直接点出了他对亡父的深深思念和无法面对的现实。
诗的最后,“儿来撼父床,万唤不一应。”展现了诗人与亡父之间的最后联系,以及他在面对这一切时的无力感。这句中的“万唤不一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绝望和孤独,同时也反映出了整个家庭因战乱而支离破碎的现状。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亡父的无尽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叹。同时,通过对荒废庭院的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动荡联系起来,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