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霜寥落菊花杯,重向山堂问劫灰。
江路入吴迷楚雨,客心望蜀厌巴雷。
中年陶写惟丝竹,九日探幽认屐苔。
老去悲秋同白帝,捷书喜自益州来。
【注释】
霭园山堂宴集同子大棠荪中实履初四首其一
十霜寥落菊花杯,重向山堂问劫灰。
江路入吴迷楚雨,客心望蜀厌巴雷。
中年陶写惟丝竹,九日探幽认屐苔。
老去悲秋同白帝,捷书喜自益州来。
【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在霭园山堂宴会上即景而作,借秋天的萧瑟气氛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报捷的喜悦。
起句“十霜寥落菊花杯”,点出节令为深秋时节,此时正是菊花开放的时候。诗人以“菊花杯”作为陪衬物,渲染出秋夜饮酒的清冷氛围,营造出一种凄寂、苍凉的气氛。
第二句“重向山堂问劫灰”,诗人再次回到山堂,心中不禁涌起了感慨。这里“劫灰”是指战争带来的残破景象,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失落。诗人通过询问自己是否已经忘记那些痛苦的历史记忆,来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三句“江路入吴迷楚雨,客心望蜀厌巴雷”,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楚雨”指的是江南地区的细雨,而“巴雷”则是四川一带经常刮起的大风。诗人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远行之苦的忧虑。
第四句“中年陶写惟丝竹,九日探幽认屐苔”,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中年时期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和无奈感。这里“陶写”指的是陶冶情趣、陶冶性情,而“丝竹”则代表音乐,象征着文人骚客的生活乐趣。然而,在诗人看来,这种生活却显得如此空虚和无聊。而“九日探幽认屐苔”,则是诗人在秋天的日子里,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寻找着曾经熟悉的足迹。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独立生活的渴望。
最后一句“老去悲秋同白帝,捷书喜自益州来”,诗人用“老去悲秋同白帝”来形容自己已经年迈,无法像年轻人那样享受秋日的美景。而“捷书喜自益州来”则是表示自己终于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消息,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