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祠前湖柳髡,荔蕉荐壁到公孙。
神仪煇烂凤来下,骨骼鶱腾骥欲奔。
饱闵军容移郡国,乍攀天阙厌笼樊。
君家三世同风谊,不忍阶庭问谢元。

【注解】

挽沈丹曾参议:挽,吊唁。沈丹曾参议:沈丹,人名。曾参议,官名。

太保祠前湖柳髡:太保祠,即太师、太保祠堂。湖柳,地名,在今湖北黄陂县西南。

荔蕉荐壁到公孙:荔蕉,荔枝和香蕉,供祭品。荐壁,把祭品放在祭坛上。到,到达。公孙,指沈丹曾参议的儿子沈元吉。

神仪辉烂凤来下:神仪,指神主。辉烂,光彩灿烂。凤来下,形容神主威武雄壮。

骨骼鶱腾骥欲奔:骨骼,骨头。鶱(jué),疾行。骥(ji)欲奔,形容精神振奋。

饱闵军容移郡国:闵,忧。军容,军队的阵势。郡国,指地方行政单位。

乍攀天阙厌笼樊:乍,突然。天阙,皇帝的宫殿。笼樊,指樊笼,比喻牢狱。

君家三世同风谊:君家,对别人的尊称。三代,指父亲、祖父、自己三代。风谊,指志向、节义。

不忍阶庭问谢元:阶庭,指自己的庭院。谢元,指谢安。《宋书·谢晦传》载:谢晦任荆州刺史时,王谧任司马参军,两人不和。谢晦要杀死他,他请求为儿子求情,被谢晦杀害。后谢晦为桓温所杀,王谧之子王献之问谢尚:“卿与谢郎共事,如何?”尚曰:“子道故可贵,吾但恨其不识路。”此诗用此事以喻沈元吉。

赏析:

这是一首哀悼曾参议的挽歌。沈丹曾参议,是作者的朋友,曾任荆州剌史。他在任内政绩卓著,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作者在《题沈太傅祠堂》诗中有“楚人思太守,吴客想将军”之句,可见他的为人。不幸于公元381年,因病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二岁。沈元吉因其父之死获罪,全家被徙交州。临行时,作者写下了这首挽歌,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其遭遇的无限同情。

第一段写沈参议去世时的哀荣。开头两句说:“太保祠前湖柳髡(短而秃的柳树),荔蕉荐壁上至公孙(曾参议的孙子)。神仪辉烂如飞来凤(指参议),骨骼峥嵘似欲奔的骏马(比喻参议的精神矍铄)。‘神仪辉烂’四字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参议神位显赫、气宇轩昂的形象;‘骨骼峥嵘’四字则极言参议英武不凡、精神抖擞的状态,这既是对参议生前风采的写照,也是对他死后哀荣的夸张。‘饱闵军容移郡国’三句,写参议生前的威名远播和功绩卓著。‘饱闵’二字说明作者对参议的思念之情已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移郡国’三字写出参议威望之高和影响之广;‘乍攀天阙厌笼樊’三句则是对参议生前功业的高度赞扬。‘乍攀天阙’四字表明了参议生前功高震主的事实;‘厌笼樊’三字既写出了他的功业足以压倒权臣,也暗示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笼樊’一词还暗含了他一生清正自守、不受贿赂的含义。以上六句是对沈参议生前功业及本人品质的赞美和颂扬。

第二段写作者对朋友的悼念之情。首句点出挽歌的主题——悼念。以下几句是对参议品德的赞颂和对他的遭遇的同情。‘君家三世同风谊’一句是说参议一家三代都崇尚节义之风;‘不忍阶庭问谢元’一句又是说参议曾为儿子求过情,希望朝廷能饶恕他一条性命。这里既有对参议人品的赞美,也有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通过对沈参议生前功业及本人品格的赞颂,寄托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官场黑暗的憎恶,表现了作者正直刚毅的性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