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窗独有作丛竹,更听萧萧雨打声。
坐想波涛喧海舶,已怜歌哭杂江城。
残宵鼠齧帷灯涩,明日鱼肥池涨清。
剩得放晴浇茗碗,隔枝莺语可分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内容、赏析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等。
“打窗独有作丛竹”,写诗人听到外面的雨声,不由地想起自己孤独的生活。“作”字点出竹子随风摇曳的姿态,写出了风势之急,雨声之大。“更听萧萧雨打声”,由上句引出的思绪被打断,又听到一阵急促的雨声。“萧萧”形容声音清脆而高远;“更”字强调雨声之密,说明风雨交加,雨势越来越大,也突出了诗人心情的紧张。
“坐想波涛喧海舶,已怜歌哭杂江城”,“坐”字将诗人置之于堂前的方几之上,他正静坐凝思。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风雨中江城百姓生活的关切,以及对海上船只的担忧。“已怜歌哭杂江城”,既表现了诗人对海上漂泊的商人的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怜”字表明诗人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关切。
“残宵鼠齧帷灯涩,明日鱼肥池涨清”,“残宵”二字写出了夜深人静,风雨欲止之时;“鼠齧”二字写出了屋檐下老鼠的啃咬,表现出诗人因风雨受阻不能归家的愁苦;“明日鱼肥池涨清”则写出了第二天天晴后的景象。“残宵”、“鼠齧”、“明日”、“鱼肥”等词语都表现了诗人在夜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情状。
“剩得放晴浇茗碗,隔枝莺语可分明”,诗人终于盼到了天明,风雨停歇。这时诗人才感到轻松,可以到庭院里去欣赏春天的美景,也可以喝茶休息了。“隔枝莺语可分明”,诗人在茶余饭后,来到院子里赏花品茗,耳边传来了黄莺的啼鸣,使诗人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
全诗前四句写诗人因风雨受阻不能归家,只能孤坐于堂前,聆听窗外风雨之声;后四句则是诗人在风雨过后,终于能够回家,却依然心绪不宁,难以入眠,只能到庭院里去欣赏春天的美景,或品茗休息。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风雨之夜无法归家,只能在堂前聆听风雨之声,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后四句则是写诗人在风雨过后终于能够回家,却不能入眠,只能到庭院里去欣赏春天的美景,或品茗休息。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孤独生活状态的无奈。
【答案】
译文:
打窗户时只有丛竹在风中摇曳,更听见阵阵雨声。
想象着海浪汹涌的声音在海上船只上响起,可怜那哀怨的哭声在江城中回荡。
深夜老鼠啮破了帷幕,灯光昏暗,明天鱼会肥,池塘的水会更加清澈。
最后剩下的就是放晴时喝杯茶水了,隔着树枝上的莺鸟啼叫,也能听到它的叫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怀人的五言绝句。首句写夜来无眠,二句写听雨声,三句写想海舶上的情景,四句写归途中的情景,末句写归后的情形。
这首诗写诗人因风雨受阻不能归家,只能孤坐于堂前,聆听窗外风雨之声。首联写诗人在听雨声的同时,还想到自己孤独的生活处境。颔联写诗人想象中的海上景象以及海上飘泊的商人和国事。颈联写诗人归家后的所见所感。尾联写诗人归家后的惬意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