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卧股肱郡,还怜当代儒。
采风心怵惕,去国梦模糊。
雁度边声切,鸡鸣士气孤。
扶襟照岩穴,元化在斟濡。
【注释】
初卧股肱郡,还怜当代儒:初次担任太守时,仍然怀念当代的儒士。
采风心怵惕,去国梦模糊:在采集民风民意时,内心惶恐不安;离开家乡,心中充满迷茫和怅惘。
雁度边声切,鸡鸣士气孤:大雁南飞时传来边塞的悲凉声音,而晨鸡一叫,就感到士气消沉。
扶襟照岩穴,元化在斟濡:用手擦着衣襟,映照着岩石洞穴,就像在斟酌着酒一样。元化,指沈子培。斟濡,指饮酒。
【赏析】
这是一首题赠诗,是作者为沈子培写的一首赠别诗。沈子培时任浙江巡抚(浙抚)。沈子培字元化,号无闷道人,江苏吴县人。他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袁枚同里,并称“袁沈”。沈子培为人耿介刚直,不随波逐流。他一生淡于利禄,潜心于文学创作与研究,著有《浮生六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沈子培任浙抚期间所写的赠送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沈子培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诗人自己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首联“初卧股肱郡,还怜当代儒”,写初次担任太守时,仍怀念当代儒士。“初卧股肱郡”,“股肱”即大腿和胳膊,这里比喻地方长官或州郡的行政长官。“初卧”是说开始担任官职。“卧”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既是一种荣幸,又带有一丝忐忑不安的情绪。“股肱”在这里是指地方官员,诗人用“股肱”来称呼,说明他对地方官的重视。“还怜当代儒”,这里的“儒”指的是读书人,诗人对读书人的关心和爱护,可见其重视人才的态度。
颔联“采风心怵惕,去国梦模糊”,写诗人在采集民间风情时,心情惶恐不安;离开家乡,心中充满迷茫和怅惘。“采风”,指采集民间歌谣。“心怵惕”,意为心神不定、惶恐不安。“去国梦模糊”,意思是离开家乡后,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恍惚。这句中的“国”,指的是故乡,“去国”就是离开家乡。“梦模糊”,形容诗人心中的迷茫和恍惚。诗人此时的心情可以用“心怵惕”、“去国梦模糊”来形容。诗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在采集民风民俗时,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安。诗人担心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影响到当地的百姓生活,所以才会如此紧张和焦虑。同时,诗人离开家乡后,心中也是充满了迷茫和恍惚。这是因为他远离家乡,无法与亲人和朋友相见,心中自然会感到孤独和迷茫。
颈联“雁度边声切,鸡鸣士气孤”,写大雁南飞时传来边塞的悲凉声音,而晨鸡一叫,就感到士气消沉。“雁度边声切”,这里的“雁度”指的是大雁飞行过境,“边声”即边疆的声音。诗人通过大雁南飞时传来的悲凉声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伤和失落。“鸡鸣士气孤”,这里的“鸡鸣”指的是报晓时分的鸡啼声,“士气孤”则是指士气低落、孤立无援的状态。诗人用“鸡鸣”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因为诗人已经离开了家乡,所以他无法像往常那样听到家乡的鸡鸣声,只能听到远方传来的鸡啼声。这让他感到一种孤独和无助。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彷徨。
尾联“扶襟照岩穴,元化在斟濡”,写用手擦着衣襟,映照着岩石洞穴,就像在斟酌着酒。“元化”,指沈子培。“斟濡”指斟酒。诗人通过对“元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沈子培的期望和祝愿。希望沈子培能继续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沈子培能够在任职期间,能够保持清廉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并非一般的送别诗。它没有直接描写离别的场景或是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画面来传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