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节,记得在家乡。
麝粉细调蛾子绿,虎钗新破茧儿黄。
扼臂五丝长。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一句是诗人追忆重阳节在家乡时的情景,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有登高之习,重阳节后一天就是立秋,所以“重五节”指的是重阳节;“记得”表明记忆犹新,“在家乡”说明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乡。
第二句中的“麝粉”是指用麝香调制的化妆品,“蛾子绿”指的是眉毛涂上黛色,古代妇女常用黑墨来画眉;“虎钗”是一种发饰,“茧儿黄”指头髻梳成黄结。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当年重阳节时打扮的情状:涂着香粉,画着黛眉,梳着黄结的头髻,佩戴虎形发饰。
第三句“扼臂五丝长”,五丝长,即五色彩丝绳。这里指系在臂上的五彩丝绳。“扼”是“握”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当年重阳节时,我系上五色丝绳,系紧了衣袖,准备随时去登高。
第四句写诗人当时登高的情形,“五色丝绳”与“五丝长”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当时登高的情景和心情。
第五句写当年重阳节登高时的感慨。“怅望”,怅然望着,意思是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短暂。
第六句写诗人当年登高的情怀。“凭危”,登上高处。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登上高楼,放眼眺望远方。
最后一句写诗人登高后的心情。“遥知”,远远知道。这句诗的意思是:从远处看,我知道了人生的短暂。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游子重阳节登高怀乡的感慨。首句回忆往事,二句描画出当年的形象,三句写当时的心情,四句写当日登高的感想。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全篇的总领,点出题目,也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重五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这天是人们登高的日子,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有登高之习,因此“记得在家乡”。这里的“家乡”指的是诗人的故乡。
下面三句是对诗人当年重阳节形象的具体描述。“麝粉”指用麝香调配的化妆品;“蛾子绿”指的是眉毛涂上黛色;“虎钗”是一种发饰。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诗人当年重阳节时打扮得很漂亮、很讲究。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当年重阳节登高时的感受和体验。“扼臂五丝长”,五色丝绳,系在臂上,象征着吉祥如意。“五丝长”,即五色丝绳长。这句的意思是说当年重阳节时,我系上五色丝绳,系紧了衣袖,准备随时去登高。而“五色丝绳”又与前文提到的“五丝长”,相呼应,突出了诗人当时登高的情景和心情。
最后四句是诗人当时登高的感喟和思考。“怅望”,怅然望着。这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高楼,放眼眺望远方。“凭危”,站在高处或高地。这句的意思是:我从高处眺望着远方的景象。“遥知”,远远知道。这句的意思是:从远处看到,我知道了人生的短暂。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游子的重阳节登高怀乡的情感历程,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深叹息和无尽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