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早蹶,义宁晚屯,更谁戮力神州,一老慭遗,剥果蒙泉关运;
仪徵研经,湘乡求阙,当代盱衡人物,斯文未丧,风流儒雅亦师。

【注释】

丰润:地名,今北京丰台区。早蹶:指早年死去。义宁:即江西九江。晚屯:即晚年隐居。更谁戮力神州:还有谁能够为国效力?一老慭遗:一老将垂死之际,犹念及国家兴亡之事。剥果蒙泉关运:剥去果实,蒙受泉水之恩。关运:指国家命运。仪徵:古县名,在今安徽。研经:研究经典。湘乡:指张之洞的故乡湖南长沙。求阙:指求得帝王圣上的赏识。盱衡:注视。师:师法。

【赏析】

此诗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所作的一副对联,意在勉励同僚。全篇采用对比手法,上联写“丰润”与“义宁”二地的兴衰荣辱,下联写“仪徵”、“湘乡”二地的治学成就。

首句“丰润早蹶,义宁晚屯”,写丰、义两地由盛到衰的过程。丰城原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故里,后因战乱荒芜,成为贫瘠之地;义宁原是东汉末年刘义庆的故乡,他曾任荆州刺史,政绩卓著,但后来却隐居于南昌城外,过着清高的生活。两句用“丰”字开头,“义”字收尾,既表明了丰、义两个地名的由来和变迁,也暗示了这两个地方的兴衰荣枯。“更谁戮力神州”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他认为,除了像白居易这样在丰城的贫瘠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外,再也没有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过贡献。

第二句“仪征研经,湘乡求阙”,写两位地方官员的治学成就。仪征是扬州的别称,这里代指张之洞;湘乡即湖南长沙,这里指其家乡。两句用“仪徵”、“湘乡”两个地名,表现了张之洞的治学成就。“研经”指的是钻研儒家经典,“求阙”则是指寻求圣上圣明的君主来赏识自己。这句通过“仪徵”与“湘乡”的对照,赞美了两位地方官的治学成就。

第三、四句:“当代盱衡人物,斯文未丧;风流儒雅亦师。”意思是说:当前这个时代有许多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物,他们虽然还没有得到圣上的青睐,但他们的学问仍然没有被埋没,他们的风度和才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这里,“盱衡”指的是注视,关注;“斯文”指的是文化、学问;“风流儒雅”指的是有才华、有气质、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整句话的意思是,尽管现在还有许多关心国家大事的有识之士没有得到圣上的赏识,但他们的学问和风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整首诗通过对丰、义、仪征、湘乡等地的描写,展现了这些地方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赞美这些地方的人们的成就和精神风采,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