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水深潜龙,腾作神马光熊熊。
一马张口嘶金风,一马履水履山同。
后出二马尤英雄,四蹄竟欲飞青空。
猗欤盛时东汉章帝元和中,有吏王追治慕古文翁。
汉天子曰汝公忠,五马太守功汝功。
太守莅滇儒教崇,敢将邹鲁之化化蛮賨。
学校如林士如丛,书声震动龙王宫。
龙宫龙马精神通,曾负河图出河启鸿蒙。
中州文已昌,儒宗何妨南徙滇水开愚蒙。
一跃池上波汹汹,前者逐电后者奔长虹。
黑者烟黯赤者朝霞红。
叠叠驰骋斗牛冲。
云中君亦俯相从,欲施羁络不可踪。
峨峨百尺太华峰,恨无王良作良工。
良工神马倘相遇,一鼓作气踏尽滇山以外诸伏戎。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昆明池上的神马,它们腾跃而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诗中的关键词包括“昆明池”、“神马”、“腾作”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诗中对神马的赞美之情。

昆明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云南省昆明市,是古代滇池的一部分。诗中以昆明池为背景,通过描写神马在池中奔腾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图。

第二句“腾作神马光熊熊”,形象地描绘了神马的雄壮和威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一句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

第三句“一马张口嘶金风”,则进一步描绘了神马的神态和动作。这里,“张口嘶金风”形容神马仿佛在发出金色的风声,给人一种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感觉。这句诗不仅展示了神马的形象,也传达了诗人对神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情感。

第四句“一马履水履山同”,进一步描绘了神马在水中行走的场景。这句诗以“同”字结尾,形象地描绘了神马与水的和谐相处,以及它在水中畅游的姿态。同时,这也象征着神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接下来两句“后出二马尤英雄,四蹄竟欲飞青空”,则描绘了神马接连出场的情景。这里,“尤英雄”强调了神马的卓越和英勇,而“四蹄竟欲飞青空”则形容了神马奔跑的速度之快,仿佛要飞上蓝天。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神马的勇猛和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力量的赞美。

“猗欤盛时东汉章帝元和中,有吏王追治慕古文翁”,这句话回顾了历史背景。这里提到的“东汉章帝元和中”,指的是东汉时期的章帝皇帝在元和年间治理昆明池,而“有吏王追治慕古文翁”则是指有一位名叫王追的官吏致力于治理昆明池,使其成为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

“汉天子曰汝公忠,五马太守功汝功”,则是对王追的评价。这里的“汉天子”指的是汉武帝,他称赞王追为“公忠”;而“五马太守”则是指王追担任的官职,即太守。这句诗表明王追因其忠诚和功绩而被皇帝所认可。

紧接着,“太守莅滇儒教崇,敢将邹鲁之化化蛮賨”,这两句则描述了王追在滇地推行儒家教育的情景。在这里,“邹鲁之化”指的是儒家文化,而“化蛮賨”则是指在滇地推广儒家文化,使之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这表明王追在当地推行儒家文化,使当地人民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学校如林士如丛,书声震动龙王宫”,这两句描绘了昆明池上的学校景象。这里的“学校如林士如丛”形容学校众多,学生众多;而“书声震动龙王宫”则形容读书声响亮,传遍整个龙王宫。这两句诗表达了王追在滇地推行教育的成果,使得当地人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龙宫龙马精神通,曾负河图出河启鸿蒙”,这两句则是对龙王宫的描述。这里的“龙宫”指的是龙王居住的地方,而“龙马精神通”则形容龙王宫中龙马精神充沛,充满活力。这两句诗表达了龙王宫的宏伟壮观,以及其中龙马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中州文已昌,儒宗何妨南徙滇水开愚蒙”,则是对王追的贡献进行了总结。这里的“中州文已昌”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已经兴盛起来;而“儒宗何妨南徙滇水开愚蒙”则是指在南方地区推广儒家文化,使之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以此来启发和教育人们。这两句诗表达了王追在滇地推行儒家文化的贡献,以及对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昆明池上的神马及其相关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图,同时也赞美了王追在滇地推行儒家文化的贡献。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反思。这种多维度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