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衰政不纲,征伐强侯擅。
霸业复凌夷,私门势强悍。
三桓七穆兴,鲁卫势衰愞。
六卿专晋权,《扬水》为之先。
争强互相吞,三晋六国半。
俱酒为家人,倒置履与弁。
如何周威烈,封侯遂其愿。
坏法自天朝,史笔昭独断。
司马续《春秋》,岂独重辞翰。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咏史 其一:
周衰政不纲,征伐强侯擅。
霸业复凌夷,私门势强悍。
三桓七穆兴,鲁卫势衰愞。
六卿专晋权,《扬水》为之先。
争强互相吞,三晋六国半。
俱酒为家人,倒置履与弁。
如何周威烈,封侯遂其愿。
坏法自天朝,史笔昭独断。
司马续《春秋》,岂独重辞翰。
逐句释义:
- 周衰政不纲,征伐强侯擅。(周王室政治混乱,强大的诸侯开始独揽权力。)
- “纲”:这里是比喻国家政治的秩序。
- “强侯擅”:指的是强大的诸侯拥有了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
- 霸业复凌夷,私门势强悍。(霸主的权力被废弃,私人家族的权力变得更加强大。)
- “霸业”:指霸主或强国的事业或地位。
- “凌夷”:这里指被取代或衰败。
- “私门势豪”:私人家族的权力变得非常强大。
- 三桓七穆兴,鲁卫势衰愞。(三家(即孟氏、仲氏、叔氏)和七家的兴起,使得鲁国的势力衰落。)
- “三桓”:指的是鲁国中三大家族孟氏、仲氏、叔氏。
- “七穆”,可能是对其他七个家族的简称,但具体家族名称不详。
- “愞”:意思是忧心忡忡、不安。
- 六卿专晋权,《扬水》为之先。(六位卿大夫掌握了晋国的大权,其中《扬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 “六卿”:指晋国中的六个重要家族。
- “《扬水》”: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事件或行动,但具体含义不详。
- 争强互相吞,三晋六国半。(各国之间为了争夺权势而相互吞并,只剩下了三个小国。)
- “三晋”:泛指晋国的三个分支国家,如韩、赵、魏等。
- “六国半”:意味着战国初期的其他国家数量比这还要多,但由于某些原因,只剩下了三个国家。
- 俱酒为家人,倒置履与弁。(人们以喝酒为乐事,将鞋子颠倒穿着。)
- “俱酒”:共同享受酒精的快乐。
- “履”:鞋,“弁”:头巾,此处可能是比喻。
- 如何周威烈,封侯遂其愿。(周朝的威德多么显赫,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封侯愿望。)
- “周威烈”:周朝的威德和辉煌。
- “封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获得爵位后成为诸侯。
- 坏法自天朝,史笔昭独断。(国家的法令自行废弃,史书记载着统治者的独断专行。)
- “坏法”:废弃法律。
- “天朝”:这里指朝廷或政府。
- “史笔”:史书的笔触,这里指记录历史的文字。
- 司马续《春秋》,岂独重辞翰。(司马继续编纂《春秋》,难道仅仅因为注重文字和文采吗?)
- “司马”:这里指司马光,他是宋朝的一位著名史学家。
-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整理而成。
- “辞翰”:这里指文章的文采和文字。
译文:
周朝衰落,政治失去了秩序,强大的诸侯开始掌握权力。霸主的地位被废除,私人家族的力量变得更强大。三家和七家的兴起导致鲁国的势力衰弱。六卿掌握晋国的大权,其中《扬水》是一个关键事件。各国为了争夺权势而相互吞并,只剩下了三个小国。人们以喝酒为乐事,将鞋子颠倒穿着。周朝的威德多么显赫,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封侯愿望。国家的法令自行废弃,史书记载着统治者的独断专行。司马继续编纂《春秋》,难道仅仅因为注重文字和文采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一个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它不仅表达了对周王朝灭亡的惋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家族势力的崛起。诗中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风貌。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于权力斗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