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寒江外,曾披上钓舟。
烟波双鬓老,风雨一身秋。
戴笠偏相称,垂竿亦自幽。
严陵如爱此,应不著羊裘。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记得寒江外,曾披上钓舟。
  • “记得寒江外”指的是作者回忆起曾经在寒冷的江边,披着蓑衣,手持渔具的情景。这里通过“寒江”和“钓舟”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1. 烟波双鬓老,风雨一身秋。
  • “烟波双鬓老”描述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鬓角的白发增添了几分沧桑感,而“风雨一身秋”则表达了自己历经风雨、岁月如秋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经验的深刻感悟。
  1. 戴笠偏相称,垂竿亦自幽。
  • “戴笠偏相称”意指笠帽与自身的形象非常匹配,这里的“戴笠”即是指戴雨帽或斗笠,而“偏相称”则强调了这种搭配的自然和谐。
  • “垂竿亦自幽”中的“垂竿”指的是钓鱼时垂钓的动作,而“亦自幽”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宁静。
  1. 严陵如爱此,应不著羊裘。
  • “严陵”通常指的是严光,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喜欢穿着简朴的衣物,不追求功名利禄。此处提到“严陵如爱此”,暗示作者对简朴生活方式的喜爱,认为严光这样的人就应该穿这样的衣服。
  • “应不著羊裘”则是一种反问,意思是说既然像严光这样爱简朴的人,那么就应该穿上羊裘,而不是其他华丽的服饰。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回忆中的画面,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蓑衣这一象征性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方式的热爱及其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蓑衣与渔竿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隐逸生活的推崇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