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侍托孙行,记曾推食分甘,垂爱比诸王父母;
宦游惭宅相,恨未凭棺临穴,伤心怎报旧恩勤。

【注释】

托孙行:托付给侄子照顾。推食分甘:比喻对晚辈的抚养教育,如同父母一样。垂爱比诸王父母:指外祖父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犹如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宦游惭宅相:在外为官有愧于在家当官的人。凭棺临穴:守丧时,守丧者在灵前哭泣。旧恩勤:指外祖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译文】

我随从侍奉外祖父,曾记下他推食分甘、爱护如己的情意;如今身负外祖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报以寸草之心。

在外做官有愧于在家当官的人,恨没有靠棺而眠的时刻来报答外祖父母的养育之恩。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是作者追述自己早年侍奉外祖父母的往事。诗人在外祖父去世后,深感自己无以为报,因此写下了这首悼念诗。全诗语言朴实真挚,感情深沉凝重。

“随侍托孙行,记曾推食分甘。”开篇点出自己随从侍奉外祖父的往事。这里,“推食”一词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人以此典比喻兄弟友爱的深厚情谊。“分甘”则是指分吃美食,形容兄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关爱的情景。诗人通过这一典故来描绘外祖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自己在外祖父面前如同亲生孩子一般的依赖与依恋。

“宦游惭宅相,恨未凭棺临穴。”诗人在外为官却愧于在家当官的人,这是对自己在外为官的自责和反省。然而,最让诗人难以忘怀的是外祖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诗人深知,自己在外为官有愧于在家当官的人,是因为自己未能在外祖母离世时守在她身旁,无法报答她当年的养育之恩。这里的“凭棺临穴”形象地描绘了外祖母去世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亡母的哀思和对外祖父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尾联两句“伤心怎报旧恩勤”,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感慨。诗人在外为官时,心中时刻想念着在外祖父母身边的日子,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如今,外祖父母已经离世,自己在外为官却愧于在家当官的人,无法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只能将这份愧疚化为无尽的哀伤。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外为官时的无奈与悔恨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亡母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外祖父母的无尽感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