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颇耽奇,欲出天地间。
飞行忽履北阁巅,下巳无地高惟天。
目光遥遥百馀里,直送青天入波底。
天波合处界画明,一缕黄雾分空青。
漫天重叠鱼龙色,夕照沉沉不能赤。
惊雷出海声已收,似怯恶浪先回头。
忽然激电来如箭,一点微茫著洋面。
海中黑子人尽惊,十万烟火崇明城。
更从此外寻源委,上已无天下无水。
冥然孤坐阁上头,静摄耳目从天游。
鹭丝窥客久不去,或者疑我同眠鸥。
客行将归客不乐,自觉身心杳无托。
回澜万里生远风,一笠飞从海中落。
【译文】
平生颇爱奇观,想走出天地间。
飞行忽然登上北阁的山顶,脚下已无地高惟有天。
目光遥遥数百里,直送青天入波底。
天波合处界画明,一缕黄雾分空青。
漫天重叠鱼龙色,夕照沉沉不能赤。
惊雷出海声已收,似怯恶浪先回头。
忽然激电来如箭,一点微茫著洋面。
海中黑子人尽惊,十万烟火崇明城。
更从此外寻源委,上已无天下无水。
冥然孤坐阁上头,静摄耳目从天游。
鹭丝窥客久不去,或者疑我同眠鸥。
客行将归客不乐,自觉身心杳无托。
回澜万里生远风,一笠飞从海中落。
【注释】
炮台观海:站在炮台上观看大海。
冥然:形容人神思恍惚的样子。
【赏析】
此诗为登楼观海之作,诗人登临观海,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写出了海上日出、雷电、潮汐等自然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咏海诗。
诗的开篇“平生颇耽奇”就交代了诗人观海的目的,表达了他对大海的向往之情。“欲出天地间”表明诗人渴望突破狭小的空间,进入无限的世界。“飞行忽履北阁巅”,“下已无地高惟有天”,描绘出诗人在登高的瞬间,视野突然变得辽阔起来,眼前的一切仿佛都缩小到了极致。这种感受使得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目光遥遥百馀里”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观海时那种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的感觉。
诗人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海中的各种奇景。“天波合处界画明”,“天波”指的是海天相接的地方,那里色彩斑斓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而“界画明”则是指这些色彩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清晰明亮。“一缕黄雾分空青”则描绘出了天空中那一缕黄色的雾气,它与周围的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漫天重叠鱼龙色”则进一步描绘出了天空中的云彩,它们像鱼龙一样在空中翻腾变幻,形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夕照沉沉不能赤”则描绘出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那时的天空呈现出深蓝色,而太阳已经落山,所以无法看到红色的光芒。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时,却突然感到了一种惊惧和不安。“惊雷出海声已收”、“似怯恶浪先回头”,这两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雷声消失、海浪退去的情景,仿佛是大自然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忽然激电来如箭,一点微茫著洋面”则更进一步描绘出了闪电划破天际的情景,那闪电如同一支利箭般迅猛而来,最后落在海面上。这一景象不仅令人震撼,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
就在诗人沉浸于这美丽的景象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大海上。“海中黑子人尽惊”形象地描绘了海面上那些黑色的小点,它们像是在嘲笑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无知和傲慢。而“十万烟火崇明城”则进一步描绘出了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那些点点繁星般的灯火照亮了整个夜空,让人不禁为之惊叹。然而,就在这时,诗人却感到自己的身心似乎已经飘荡到了另一个世界。“更从此外寻源委,上已无天下无水”,这两个词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失落感。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也不知道这个宇宙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意义。这种困惑和迷茫让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诗人再次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中,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冥然孤坐阁上头,静摄耳目从天游”描绘出了诗人坐在阁楼上独自沉思的场景,他静静地坐着,用耳朵聆听着外面的声音,用眼睛观察着外面的景色。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他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和迷茫。“鹭丝窥客久不去,或者疑我同眠鸥”则进一步描绘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看着那些飞翔的鸟儿,心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然而,当他真正想要追随它们时,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和对人生经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