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香烟,气摄湖州,神得大苏。
甚桃枝香栉,春巢纤翠;
蝉蜎玉润,秋滟明蜍。
八尺吴缣,六宫楚黛,抵过千金肘后壶。
晴窗玩,感云林清閟,画阁榛芜。
因之高筑神庐。
抱嶰谷箫魂寝馈俱。
看飞尘下隔,红蛾扫劫;
雕霞上拥,青鸀衔觚。
侍研环屏,东庭西洞,镜里双鬟绝代姝。
还君问,问蛎墙缺处,补种梅无?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所创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通过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

诗句“一片烟云气摄湖州,神得大苏”中,“大苏”指的是苏轼,他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以才情横溢著称。这里诗人将自身与苏轼相比,表达了对苏轼才华的钦佩和敬仰。同时,“大苏”也暗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甚桃枝香栉,春巢纤翠;蝉蜎玉润,秋滟明蜍”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桃花枝上春巢和秋蝉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秋天的丰收景象。其中,“桃枝”象征春天,而“秋蝉”则象征着秋天的到来。这些自然元素都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季节性氛围。

“八尺吴缣”,这里的“吴缣”是指古代中国的丝绸,通常用来形容贵重的物品。诗人通过使用“抵过千金肘后壶”这一表述,表达了对这种丝绸质地和价值的高度赞赏。这里的“肘后壶”是一种古代青铜器,常用来盛放美酒,象征着珍贵的物品。

“晴窗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晴朗的窗户前欣赏美景。而“感云林清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清新与幽静之美的深深感悟。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最后一句“问蛎墙缺处,补种梅无?”可能是引用自《红楼梦》中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但具体出处需进一步考证。这句诗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易逝、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句释义及赏析如下:

  1. 原文:
    一片香烟,气摄湖州,神得大苏。
    甚桃枝香栉,春巢纤翠;
    蝉蜎玉润,秋滟明蜍。
    八尺吴缣,六宫楚黛,抵过千金肘后壶。
    晴窗玩,感云林清閟,画阁榛芜。
    因之高筑神庐。
    抱嶰谷箫魂寝馈俱。
    看飞尘下隔,红蛾扫劫;
    雕霞上拥,青鸀衔觚。
    侍研环屏,东庭西洞,镜里双鬟绝代姝。
    还君问,问蛎墙缺处,补种梅无?

  2. 翻译:
    一片烟雾笼罩着整个湖州,仿佛能吸走所有灵气;
    桃树枝头的香气扑鼻,春天的巢穴精致如翡翠绿;
    蝉的体内散发着如玉石般润泽的光辉,秋天时它的影子映照在水中如同一只小鳖;
    八尺长的吴地丝绸比得上任何昂贵的酒壶;
    当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我感受到了云杉林带来的清凉和深邃;
    由于战争的破坏,我的书房已经荒废,就像画中的阁楼一样;
    于是,我在高处重新建造了我的居所。
    抱着箫魂,我与自己的灵魂共眠。
    看着飞鸟掠过天际,红色的蝴蝶在清理着残破的景象;
    在天空中的霞光中,一群鸟儿盘旋着,好像在守护着什么;
    我站在研究台旁,东边的庭院西边的洞穴,镜子里的我有着绝世的美丽;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个废墟,请告诉我,我们是否应该在那个缺口处补种梅花?

  3. 注释:

  • 片: 指一片云雾或轻烟。
  • 气摄湖州: 形容某种力量或气势足以影响整个地方。
  • 甚桃枝香栉,春巢纤翠;蝉蜎玉润,秋滟明蜍: 描述春天桃花和秋天蝉的生动画面。
  • 八尺吴缣: 八尺长(一丈)的吴地丝绸。
  • 六宫楚黛,抵过千金肘后壶: 形容美丽胜过宫中佳丽。
  • 晴窗玩: 晴朗的日子,从窗户观赏景色。
  • 云林清閟: 形容山林间的清新与寂静。
  • 画阁榛芜: 形容曾经华丽的书房现在已荒芜不堪。
  • 抱嶰谷箫魂寝馈俱: 形容诗人沉浸在箫的旋律中,无法自拔。
  • 飞尘下隔,红蛾扫劫: 描述了战乱期间的景象,尘土飞扬,红叶飞舞。
  • 雕霞上拥,青鸀衔觚: 形容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色。
  • 侍研环屏,东庭西洞: 描述了研究的场景和书房的荒废。
  • 镜里双鬟绝代姝: 形容女子美貌绝伦。
  • 还君问: 询问对方是否知道如何修补或恢复这个遗迹。
  1.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首先,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美的深切感受和赞美。他不仅赞美了春天和秋天的美,还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此外,诗中的许多意象也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例如,他提到了“六宫楚黛”,这不仅仅是对古代美人的一种赞美,更代表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诗人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而深刻。他在诗中提到了自己在战争破坏后的失落感,以及对于重建家园的愿望。这种情感的流露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情感深度。他不仅通过描述自然美景来表达情感,还通过直接的对话形式与读者沟通,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这种互动式的写作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单向的审美体验,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感共鸣的交流。

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探讨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修复这个遗址,我们应该在哪里种植梅花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它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及爱护,也鼓励人们去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情回忆和未来希望的表达。它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历史文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