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十三徽。
掩了灯帏。
鬟丝袅袅露丝飞。
絮样花痕烟样月,水样绡衣。
香绿动霏微。
玉漏声稀。
生愁明日燕来非。
人也未归春也瘦,梦也难肥。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又名“浣溪沙”、“白雪”。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梨花庭院图:指女子的居室。

掩了灯帏:即“卷起灯帷”,意为熄灭灯光。

鬟(huán):古代妇女的发髻,这里指美女。

水样绡衣:轻薄如水的丝织衣服。

霏微:细雨纷飞的样子。

玉漏声稀:计时用的漏壶里的水滴声越来越稀少。

生愁:产生愁意,这里指担心、忧虑。

人也未归:人还未归来。

春也瘦:春天已经瘦弱。

【赏析】

《浪淘沙·梨花庭院图》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此词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全词语言清新明快,情致缠绵婉转,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怀念。

词的上片写景抒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开头两句“停了十三徽。掩了灯帏。鬟丝袅袅露丝飞。”描述了一位女子在夜晚熄灭了灯火,放下了帘子,她的秀发和晶莹的露珠交织在一起,随风飘散。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了一个充满静谧与神秘感的场景。

词的下片则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絮样花痕烟样月,水样绡衣”形象地描绘出了女子的美丽与哀怨。她像柳絮一样轻飘飘的,像是烟雾中的月亮一样朦胧,又像薄如水纱的衣服一样轻盈飘逸。这里的“水样绡衣”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她的孤独与无助。

“香绿动霏微。玉漏声稀”二句,则是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写,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寂寞与惆怅,而这种情绪又被更加浓郁的香气所衬托。最后一句“人也未归春也瘦,梦也难肥”则直接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担忧与思念之情。她担心自己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变得更加憔悴,而丈夫却迟迟未能归来,让她难以承受这份相思之苦。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充满了诗意与美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