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轮七转盘梯上,奇观千里来逼。
似水疑云,非天即海,一色缭青萦白。
城岚四接。
认万瓦烟浮,六门潮抑。
落照微茫,数鸿如墨点遥夕。
心悬若与俱堕,问红灰劫换,谁画金碧。
花架鹰稀,萝巢鸽怖,藓字残碑都蚀。
锒铛响寂。
剩羊角风高,送钟迎叶。
仙梦今宵,五星和露摘。

【诗句解析】

相轮七转盘梯上,奇观千里来逼。

“相轮七转”指的是古时佛塔的圆形结构,每转一圈就增加一层,七转即七层,形容塔身层层叠叠。

“奇观千里”则指塔顶之景,远在千里之外也能见到。

“水”,此处可能是指云雾缭绕的样子,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非天即海,一色缭青萦白”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云海茫茫,天地交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视觉效果。

城岚四接。
“城岚”指的是城墙上的云雾,它连接着四周。
“万瓦烟浮,六门潮抑”描述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落,屋顶上的烟尘与周围的雾气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如烟如雾的景象。同时,城墙上的城门被潮汐所阻挡,仿佛被海水淹没一般(六门潮抑)。

落照微茫,数鸿如墨点遥夕。
夕阳西下,天空呈现出淡淡的余晖,一群大雁飞过,宛如黑色的小点点缀在天际。

心悬若与俱堕,问红灰劫换,谁画金碧。
诗人的心情如同悬挂在空中,随着塔楼一起坠落,他不禁问道: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建筑,如今都遭受了战火的破坏,是谁当初用金粉彩绘了它们?(红灰劫换,谁画金碧)这里的“红灰劫换”可能指的是战争对古建筑造成的破坏,而“金碧”则是指那些华丽的装饰和雕塑。

花架鹰稀,萝巢鸽怖,藓字残碑都蚀。
花架上的鸟已经很少,藤蔓上的鸽子也显得惊恐不安,古老的石碑上爬满了苔藓,侵蚀了上面的文字(藓字残碑都蚀)。

锒铛响寂。
钟声沉闷地回荡在山谷中。

剩羊角风高,送钟迎叶。
只剩下大风呼啸的声音,吹动着钟声和树叶。

仙梦今宵,五星和露摘。
今晚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星星点点的露珠仿佛是仙女手中的果实(五星和露摘)。

【译文】
在天封寺的塔顶,我目睹了千里之外的美景。
塔身似水般流动,似乎云雾缭绕;不是天上就是大海,色彩斑斓。
四面城墙环绕,烟雾缭绕,远处的城门被潮水淹没。
夕阳下的余晖洒下,大雁排成队掠过天际。
我心情沉重,思考着这些古迹的命运。
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破败不堪,是谁曾绘制它们的金碧辉煌?
花架上的鸟儿稀少,藤蔓上的鸽子感到恐慌,古老的石碑上布满了苔藓。
钟声沉闷而回荡,风吹动树叶发出声响。
仿佛置身于仙境,星光闪烁,露珠晶莹剔透。

【赏析】
这首诗以登天封寺浮图绝顶为背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将塔顶的景色、古迹的沧桑以及自己的心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图画。
首句“相轮七转盘梯上”便为整首诗定下了宏大的背景,七个层级的塔身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不断流转。接下来,诗人以“奇观千里来逼”开篇,勾勒出塔顶的壮美景色。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塔顶的风光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接着,诗人又通过“非天即海,一色缭青萦白”进一步渲染了塔顶的神奇与美丽。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塔顶的自然景观,还暗含了对历史沧桑的感叹。
诗人的情感并未因此而得到满足。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转向了内心世界:“城岚四接。万瓦烟浮,六门潮抑”。这里,诗人通过对城墙、城门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而“落照微茫,数鸿如墨点遥夕”则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夕阳西下,大雁排成队飞过天际,诗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
在感慨之余,诗人又回到了现实:“心悬若与俱堕,问红灰劫换,谁画金碧”。这里,诗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古迹,思考着它们的命运。他不禁问道:“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建筑,如今都遭受了战火的破坏,是谁当初用金粉彩绘了它们?”这种提问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花架鹰稀,萝巢鸽怖,藓字残碑都蚀”则进一步强调了古迹的破败与衰败。花架上鸟儿稀少,藤蔓上的鸽子感到惊恐不安,古老的石碑上满是苔藓。这些细节描绘让整首诗的氛围更加沉重。而“锒铛响寂。剩羊角风高,送钟迎叶”则通过钟声和树叶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寂静、凄凉的氛围。
整首诗以宏大的场面开头,逐渐转入内心的反思和感慨,最终回归到古迹的现实状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种结构既体现了诗歌的层次感,又展示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实的独特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