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天半卅六峰,包含云海蟠奇松。
忽乘风雾走江岸,横入江心如卧龙。
风清雾霁水摇碧,远见初日穿玲珑。
烟鬟俯仰久未定,玉圭角立谁为宗。
十年前再入春谷,每下篮舆支短筇。
枫丹照眼秋锦乱,茶香薰鼻春焙浓。
山中犹未识山好,正坐一障藏千重。
轻舠兀坐忽昂首,有似故人天际逢。
凋零绿鬓尘埃后,借问青山好忆侬。

舟中望板子矶,以南山势甚奇,因题长句

黄山天半卅六峰,包含云海蟠奇松。

忽乘风雾走江岸,横入江心如卧龙。

风清雾霁水摇碧,远见初日穿玲珑。

烟鬟俯仰久未定,玉圭角立谁为宗。

赏析:

此诗是诗人舟行至板子矶时所作,描绘了黄山三十六峰之巅的景色和游人的感受。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山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第一联“黄山天半卅六峰,包含云海蟠奇松。”描写了黄山三十六峰的壮丽景色,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其间,松树苍翠挺拔,与山峰相映成趣。这一句通过描绘黄山的雄伟壮观和松树的挺拔坚韧,展现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第二联“忽乘风雾走江岸,横入江心如卧龙。”则通过描绘船在江上行驶时的情景,将黄山三十六峰比作横卧江中的巨龙,生动地表现了黄山的气势磅礴。这一句运用想象和比喻,将黄山与江岸融为一体,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第三联“风清雾霁水摇碧,远见初日穿玲珑。”则进一步描绘了黄山三十六峰周围的景色。风吹散了云雾,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水面波光粼粼,远处初升的太阳犹如一颗明亮的宝石,穿透云层洒向大地。这一句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描绘,展现了黄山三十六峰在阳光下的美丽景象。

第四联“烟鬟俯仰久未定,玉圭角立谁为宗。”则进一步描绘了黄山三十六峰的形状和特征。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如同女子的头发一样柔美动人;山顶上的岩石如同玉石般晶莹剔透,屹立于群山之中。这一句通过对山峰和岩石的描绘,展现了黄山的自然之美和壮阔气势。

第五联“十年前再入春谷,每下篮舆支短筇。”则回忆了过去的时光。诗人回忆起十年前再次来到春谷的经历,那时候他还经常乘坐竹筏游览山谷。这一句通过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第六联“枫丹照眼秋锦乱,茶香薰鼻春焙浓。”则描绘了秋天的山林景色。枫叶红艳如火,铺满整个山林;茶叶散发出阵阵香气,沁人心脾。这一句通过对秋天山林和茶叶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七联“山中犹未识山好,正坐一障藏千重。”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虽然他已经多次游览过黄山,但仍然对山中的美好景色感到惊叹不已。这一句通过描绘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

第八联“轻舠兀坐忽昂首,有似故人天际逢。”则通过描绘轻舟在江面上行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一句通过对轻舟和江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九联“凋零绿鬓尘埃后,借问青山好忆侬。”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之情。岁月流逝,绿鬓已逝,但诗人仍怀揣着对黄山美景的记忆和向往。这一句通过对岁月变迁和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黄山三十六峰为主题,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阔气势。同时,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