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奠定分鸿蒙,浩浩万古江流东。
海门直下孰砥柱,金焦对峙专其雄。
古来形胜称绝险,岂独吟眺游人供。
兹山中流久炫耀,楼台金碧围梵宫。
岂知华靡造物忌,一朝遂付秦火红。
我来登眺览陈迹,磴道曲折盘虚空。
长江万里若指掌,奇境自足开心胸。
异哉世俗谬装点,废寺重创穷人工。
更劳监督动官府,钜费百万规模崇。
吁嗟江南历兵燹,疮痍遍野嗷哀鸿。
地方元气久难复,海疆况复当要冲。
纵令夷艇入腹地,羁縻乏术惟包容。
民瘼弗恤忘隐患,徒事玩赏何梦梦。
腐儒作歌当刍献,敢拟忧乐天下同。
安内攘外果清晏,太平润色吾亦从。
游山他日更践约,且欲题句追苏公。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稚登所作的《游金山放歌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首句:“乾坤奠定分鸿蒙。”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形成了宇宙万物。这里运用了神话色彩的表达方式,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比作鸿蒙时代的混沌状态,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第二句:“浩浩万古江流东。”这句诗描绘了长江源远流长的景象,展现了长江的壮美与伟大。这里的“浩浩”形容长江的浩渺广阔,而“万古”则表示长江自古以来一直流淌不息。整句话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长江的伟大气质。
第三句:“海门直下孰砥柱,金焦对峙专其雄。”这一句诗描绘了金山寺屹立在长江口的景象。金山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胜古迹。这里以金山寺为砥柱,突出了其作为江流屏障的重要性和雄伟气势。同时,“金焦对峙专其雄”也形象地表现了金山与焦山两座山峰相峙而立的景象,彰显出它们各自的雄伟与壮丽。
第四句:“古来形胜称绝险,岂独吟眺游人供。”这句诗指出金山寺之所以被称为名胜古迹,不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险要,更因为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赞美之词。这里的“形胜”是指金山寺的地理优势,而“绝险”则是强调其地势之高,易守难攻的特点。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金山寺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观赏美景,更是由于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第五句:“兹山中流久炫耀,楼台金碧围梵宫。”这句诗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环境的美丽景色。“兹山”指的是金山所在之山,而“中流”则指它位于长江之中的地理位置。在这里,“久炫耀”表明金山寺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光彩夺目,而“楼台金碧围梵宫”则形象地描绘了金山寺周围建筑的华丽与壮观。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第六句:“岂知华靡造物忌,一朝遂付秦火红。”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金山寺遭受战乱破坏的感慨。这里的“华靡”指的是华丽的装饰,“造物”则是指自然或上天的力量。诗人用“忌”字来形容自然或上天对于过于华丽之物的反感和厌恶,暗喻了金山寺因过于追求奢华而遭到不幸的命运。最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文化遗产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的担忧。
第七、八句:“我来登眺览陈迹,磴道曲折盘虚空。”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登上金山寺后的情景。“登眺览陈迹”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而“磴道曲折盘虚空”则描绘了登山过程中山路曲折蜿蜒、盘旋在虚空中的壮观景象。这里的“陈迹”指的是过去的历史遗迹或遗留下来的痕迹,而“磴道”则是指通往山顶的台阶或石阶。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历史沉淀与自然美景交融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之情。
第九句:“长江万里若指掌,奇境自足开心胸。”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站在金山寺高处远望长江时的感受。“长江万里若指掌”形象地描绘了长江宽广无垠的景象,仿佛触手可及一般。这里的“指掌”意味着长江非常宽阔,几乎可以用手来把握。而“奇境自足开心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壮丽景色所引发的愉悦与满足之情。这里的“奇境”指的是长江沿岸的各种美景与特色,包括山川、湖泊、城市等。而“开心胸”则表示这些美景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心胸开阔。整句话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第十句:“异哉世俗谬装点,废寺重创穷人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社会对古代建筑进行改造、修复的现象的看法。“异哉世俗谬装点”指出现代人对于古代建筑进行改造或修复时往往带有某种目的或意图,这种改造可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或其他原因。而“谬装点”意味着这种改造是不恰当或不真实的。最后两句则批评了这种做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及对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诗人通过这句话呼吁人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历史遗存,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改动。
第十一、十二句:“更劳监督动官府,钜费百万规模崇。”这句诗描述了政府官员在推动某项工程时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更劳监督动官府”表达了政府官员在推动某项工程时所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责任。而“钜费百万规模崇”则指出这项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规模宏大且受到高度重视。这里的“钜费百万”指的是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而“规模崇”则表示这个项目的规模非常大且受到重视。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于大型工程项目背后巨大经济压力和社会影响的担忧和思考。
第十三、十四句:“吁嗟江南历兵燹,疮痍遍野嗷哀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江南地区经历过战乱之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现状的感受。“吁嗟”是一种感叹的语气词,用来表达诗人对当前情况的忧虑和不满。而“历兵燹”则指的是经历战乱或动乱的情况。这里的“疮痍遍野”形容战后的战场到处都在流血、残破不堪的场景,而“嗷哀鸿”则用鸿雁失群、四处漂泊的形象来比喻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状态。整句话传达了诗人对于江南地区战后惨痛景象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之情。
第十五、十六句:“地方元气久难复,海疆况复当要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长期战乱导致元气受损、海疆形势严峻现状的关注。“地方元气久难复”指出江南地区经过长时间战乱之后元气大伤、难以恢复。这里的“元气”可以理解为地区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久难复”则表示这种影响已经持续很久且难以逆转。而“海疆况复当要冲”则指出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面临各种挑战,如海盗入侵等。这里的“海疆”指的是沿海地区,而“要冲”则表示该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且容易受到攻击威胁。整句话传达了诗人对于江南地区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和关注。
接下来的第十七、十八句:“纵令夷艇入腹地,羁縻乏术惟包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外国船只进入我国领土内部时的态度和看法。“纵令夷艇入腹地”指的是即使外国船只进入我国的领土内部,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这种情况。这里的“夷艇”可以理解为外国船只或外国军舰。而“羁縻乏术惟包容”则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有效的手段来限制或驱逐他们只能采取包容的态度。这里的“羁縻”可以理解为限制或控制的意思,而“惟包容”则表示在这种背景下只能选择宽容或接受的态度。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保持冷静和克制的立场。
第十九、二十句:“民瘼弗恤忘隐患,徒事玩赏何梦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忽视民生疾苦、只注重游玩享受的行为的批判态度。“民瘼弗恤弗恤”指出政府官员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而是沉迷于游玩和享乐中。这里的“民瘼”可以理解为人民的痛苦和疾苦,而“弗恤”则表示政府官员对此不关心或不重视。后面的“徒事玩赏何梦梦”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这种行为的讽刺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这里的“何梦梦”可以理解为虚幻或不切实际的意思。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于只顾个人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官僚作风的深刻批判。
第二十一、二十二句:“腐儒作歌当刍献,敢拟忧乐天下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只会歌颂太平盛世而不考虑实际问题的书生的批评和讽刺。“腐儒作歌当刍献”指出这些书生只会歌颂太平盛世而不懂得如何为国家做出实质性贡献。这里的“腐儒”可以理解为那些迂腐无知的人,而“作歌当刍献”则表示他们只会用诗歌来歌颂太平盛世而不是真正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努力。最后的“敢拟忧乐天下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人敢于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讽刺和讽刺。这里的“天下同”可以解释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于只懂得歌颂太平盛世而不愿意为国家做实事的书生的批判态度。
诗人再次回到主题:“安内攘外果清晏,太平润色吾亦从。”这句话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即只有通过内部的稳定和对外的斗争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宁和繁荣。这里的“安内攘外”指的是内部安定和外部斗争两个方面,而“果清晏”则表示最终能够实现内外的安定和谐。最后的“太平润色吾亦从”则表示诗人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这里的“润色”可以理解为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而“吾亦从”则表示诗人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并为之贡献力量。整句话传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和积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