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树莺声。
唤起春情。
九十韶光今已半,看梅萼凋残,桃花历乱,杨柳轻盈。
怪杀檀郎不定,宽后约、负前盟。
若道是、别离犹未久,已倏忽花朝,无端上巳,又早清明。
【注释】
好女儿:指少女。
莺声:黄莺叫声。
九十韶光:指青春的年华已过半。
梅萼、桃花、杨柳:均是春天的景物。
怪杀檀郎(zhānlǎn):责怪情人不守信。檀郎,即男欢。
花朝:即“花神节”,在农历二月十五日。
上巳:即“上巳节”,在阴历三月初三日。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阴历四月初四。
【译文】
隔树传来黄莺的叫声,
唤起了春情。
青春的年华已过半,
看梅花凋残,桃花乱落,柳叶轻盈。
怪杀那个男子,他不定时守信,
负了以前的盟誓。
如果说分离还不太久,
转眼间已经花朝,无端地又是上巳,
又早到清明时节。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首句写景,次句写情,三句写恨,末二句写怨,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隔树莺声”一句点出“春”字,为下句铺垫。“唤起春情”一句,把人与物联系起来,由莺声引起对春天的感受和联想。
第三句承上启下,从“春情”中引出“怨”。诗人看到满树的黄莺,听到它们清脆悦耳的叫声,便不禁想到自己正处在美好的春天里,可是自己却有“春怨”。
第四句进一步写“怨”。诗人以反诘的语气写出自己对情人的埋怨,埋怨他不该变心。诗人说:“现在你变了心,那可真该怪了!”诗人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她还没有完全忘记他,还在等待他;诗人之所以要等待他,是因为她还爱着他;诗人之所以还爱他,是因为她仍然把他当作心目中的“伊”。诗人的感情如此深挚,而对方的行为却如此卑劣,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诗人的“怨”更加强烈,也使读者更能理解她的“怨”情之重。
“若道是”二句紧接前句,再次发问,表示对情人的责备、责骂。这两句诗写得十分委婉曲折,但感情却是非常激烈。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说出这样的话来,既表现出她的坚决和果断,也表明了她的决心和信心。因为爱情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即使情人变心,她也绝不放弃追求。
最后两句写“怨”的具体内容。诗人说:“要说我们分手还没多久呢!”接着就列举了三个节日:“花朝”、“上巳”、“清明”,说明时间并不短。这三个节日都是春季的节日,也是人们赏花踏青的好时光。然而,诗人却说这些节日都是“别”的时候,这就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失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景物,表达了女子的“春怨”,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很优秀的闺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