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遣声名动九重,纷纷世论不相容。
六家要旨归司马,三顾何人起卧龙。
洒落交亲同骨肉,艰难事业愧疏庸。
韩仇未报须前箸,不敢从君访赤松。
诗句原文:
怕遣声名动九重,纷纷世论不相容。
六家要旨归司马,三顾何人起卧龙。
洒落交亲同骨肉,艰难事业愧疏庸。
韩仇未报须前箸,不敢从君访赤松。
译文:
担心自己的名声会惊动九重天的大权贵们,世间的议论都与我不合。
将《六家注》的要义都学成归附于司马氏,但没有人能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唤醒我的志向。
虽然我与朋友关系亲密如同骨肉,但在艰难的事业中我感到自己很渺小,无法胜任。
复仇韩国之仇未报,只能先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赤松子来逃避现实。
关键词解释:
- 九重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代权力的中心或高位。
- 纷纷世论:形容舆论众多,观点各异。
- 六家注:指儒家的六种重要注解,可能涉及多种学术观点。
- 司马氏:这里特指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曹操及其家族。
- 三顾茅庐:指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后用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和拜访贤能之人。
- 洒落:指性情豁达,待人真诚。
- 交亲:泛指朋友或亲人。
- 韩仇:指韩国被秦国所灭的历史事件,也用以表示报仇雪恨之意。
- 前箸:意指提前做好准备或行动。
-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常常在道教文化中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李希圣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名誉和地位的顾虑,以及对友情和事业的感慨。诗中“怕遣声名动九重”,表达了诗人害怕自己名声过大,影响到了政治中心,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接着诗人转向个人生活层面,提到了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在事业上的自我定位,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和事业成就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以“韩仇未报”和“不敢从君访赤松”作为结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是一次关于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的深度反思,展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