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遣声名动九重,纷纷世论不相容。
六家要旨归司马,三顾何人起卧龙。
洒落交亲同骨肉,艰难事业愧疏庸。
韩仇未报须前箸,不敢从君访赤松。

诗句原文:

怕遣声名动九重,纷纷世论不相容。

六家要旨归司马,三顾何人起卧龙。

洒落交亲同骨肉,艰难事业愧疏庸。

韩仇未报须前箸,不敢从君访赤松。

译文:
担心自己的名声会惊动九重天的大权贵们,世间的议论都与我不合。
将《六家注》的要义都学成归附于司马氏,但没有人能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唤醒我的志向。
虽然我与朋友关系亲密如同骨肉,但在艰难的事业中我感到自己很渺小,无法胜任。
复仇韩国之仇未报,只能先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赤松子来逃避现实。

关键词解释:

  1. 九重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代权力的中心或高位。
  2. 纷纷世论:形容舆论众多,观点各异。
  3. 六家注:指儒家的六种重要注解,可能涉及多种学术观点。
  4. 司马氏:这里特指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曹操及其家族。
  5. 三顾茅庐:指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后用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和拜访贤能之人。
  6. 洒落:指性情豁达,待人真诚。
  7. 交亲:泛指朋友或亲人。
  8. 韩仇:指韩国被秦国所灭的历史事件,也用以表示报仇雪恨之意。
  9. 前箸:意指提前做好准备或行动。
  10.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常常在道教文化中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李希圣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名誉和地位的顾虑,以及对友情和事业的感慨。诗中“怕遣声名动九重”,表达了诗人害怕自己名声过大,影响到了政治中心,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接着诗人转向个人生活层面,提到了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在事业上的自我定位,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和事业成就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以“韩仇未报”和“不敢从君访赤松”作为结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是一次关于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的深度反思,展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