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过方知大祸临,君臣相对但沾襟。
死棋著著犹堪覆,长夜漫漫直到今。
三户亡秦那可得,诸公误国是何心。
当时痛哭书还在,吞炭年来口已喑。
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逐句释义:
事过方知大祸临,君臣相对但沾襟。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事后才意识到即将发生大祸的感慨。”事过方知”意味着在事情发生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其严重性;”君臣相对但沾襟”则描绘了君臣二人在事件发生后,面对彼此时只能相互安慰,却无法改变局势的悲伤情景。
死棋著著犹堪覆,长夜漫漫直到今。
这两句诗形象地比喻了国家如同被遗弃的棋子,虽然看似还有可能被重新摆弄,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希望了。”长夜漫漫直到今”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力回天的感觉,整个国家似乎被无尽的黑暗所笼罩,难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三户亡秦那可得,诸公误国是何心。
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三户亡秦”指的是即使只有三个家族反抗秦国的暴政,也足以推翻秦朝的灭亡。而在这里,作者反问“诸公误国是何心”,指责那些高官们因自己的错误决策而使国家陷入危难之中,他们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心思呢?。
当时痛哭书还在,吞炭年来口已瘖。
这句诗表达了深深的哀痛和无奈。”当时痛哭书还在”暗示着在事情发生之初,人们曾经有过绝望的哭泣和悲痛的回忆;”吞炭年来口已瘖”则表明这些痛苦的回忆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人们的喉咙已经被岁月磨砺得沙哑,无法再发出曾经的呼喊。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对当时政治人物的失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预测,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