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堪霞举阻危艰,一振豪情绝岭攀。
山涌湖光开眼界,翠缠人语落松间。
凌风云倦常辞树,破石泉清肯恋山。
相送桥头怜复别,苍茫疏雨怅孤还。

【注释】

  1. 登茅峰清溪至岭半返余与燮公跨绝顶望湖向晚送至山下石桥别:在茅峰上流过的清水溪流,到达山岭的一半时我返回。我和燮公一起攀登到山峰的顶端,眺望着湖泊在傍晚时分的景象,一直送我们到了山下的石桥处分手。
  2. 谁堪霞举阻危艰,一振豪情绝岭攀:谁能承受住那霞光举起时的艰难险阻,振奋豪情独自攀登到高高的山峰。“霞举”指朝霞映照。“霞举”,这里指朝霞映照,也暗指作者的豪情壮志。“一振豪情”指振奋豪情。
  3. 山涌湖光开眼界,翠缠人语落松间:山上的湖水像波浪一样涌动,开阔了我的眼界;山间绿树丛生,翠竹环绕在人们说话的地方,落在松林之中。
  4. 凌风云倦常辞树,破石泉清肯恋山:登上高峰之后,云气缭绕,常常是云游风动,我厌倦了这种云游风动,便离开了树;泉水冲破石头流淌,它不愿留恋山峦,于是奔涌而出。
  5. 相送桥头怜复别,苍茫疏雨怅孤还:我在这里与你告别,心中充满了对你的思念,又因为苍茫细雨,感到孤单而悲伤地返回。
    【译文】
    登上茅峰上的清溪流到山岭的一半时我返回,和燮公一起攀登到山峰的顶端,眺望着湖泊在傍晚时分的景象,一直送我们到了山下的石桥处分手。谁能承受住那霞光举起时的艰难险阻,振奋豪情独自攀登到高高的山峰?山上的湖水像波浪一样涌动,开阔了我的眼界;山间绿树丛生,翠竹环绕在人们说话的地方,落在松林之中。登上高峰之后,云气缭绕,常常是云游风动,我厌倦了这种云游风动,便离开了树;泉水冲破石头流淌,它不愿留恋山峦,于是奔涌而出。我在这里与你告别,心中充满了对你的思念,又因为苍茫细雨,感到孤单而悲伤地返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人登山望湖,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风光,但面对此景,诗人不禁想起离别之情,因而写下此诗。全诗通过描绘景色和人物动作来表现诗人的心情。
    首句点题:“登茅峰清溪至岭半返”。这一句是写登山。“茅峰”即指茅峰寺,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清溪”指从茅峰流下的山涧溪水。“半返”指回到山顶。“一振豪情”“霞举”指朝霞映照。“一振豪情”指振奋豪情。“绝岭攀”是说登上了高峻的山峰。
    次句写登高望湖。“湖向晚”,说明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山顶。“送”指送行。“石桥别”指在石桥处送别。
    三、四句描写山中景色。“谁堪”、“一振”二句写山中景色及心情。“谁堪”即“谁能够”。意思是谁能够忍受得起那霞光升起时的危险与艰难?“一振豪情”意谓振奋豪情。这句说只有有志之士,才能振作精神,攀登高山。“开眼界”意为开阔眼界。“翠缠人语”指青翠的竹林里,有人正在说话。“落松间”指松林中。“山涌”两句写山林景色。“山涌”指山峰耸立、连绵不断。“湖光”指湖水波光粼粼。“开眼界”与“翠缠人语”都是比喻手法。“翠缠人语”用《庄子·秋水》寓言中的庄周梦蝶故事来形容松林中人的谈话声。“落松间”与“开眼界”相对,形容人谈笑的声音飘荡在松林之间。
    五、六两句写云烟和泉水。“凌风云倦”指凌空飞腾的云雾已疲倦,要离开树木。“破石泉清”指穿过岩石的泉水清澈见底。“肯恋山”意为不肯留恋山峦。这两句写山峰之高峻、水流之清澈。
    最后两句写送别之情。“相送桥头怜复别”。“怜”指可怜、可惜之意。“孤还”指孤独归来。“苍茫疏雨”指茫茫的细雨迷蒙,使人感到孤独凄然。“怅孤还”是说因离别而惆怅不已。
    整首诗语言朴素,风格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景交融,富有真情实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抒情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