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如遗索,萦纡到县门。
犁人趁牛日,蜑户聚鱼村。
篱落春潮退,桑麻晓瘴昏。
题诗惊万里,折意一消魂。

【注释】

过:经过。凌水县,在今四川成都西北,唐置。县治在今四川省彭县西南。遗索:遗留下来的踪迹。萦纡:曲折盘旋。蜑户:蜑民。蜑民是古代广东、广西沿海一带的居民。蜑:古称水中居住的居民为蜑。鱼村:渔民聚居的村庄。篱落:篱笆。春潮:春天的潮水。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瘴昏:瘴气弥漫。题诗:题写诗歌。惊:惊动。消魂:形容十分伤心或恐惧到极点时的样子。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834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当时作者在四川一带流寓。诗人经过凌水县,看到沿途的野径被春雨冲刷得一望无际,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感慨万分,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五律。

首联“野径如遗索”,用“遗”字写出了路旁的茅草已经长高,野径变得模糊不清,仿佛连路都给淹没了似的,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的无限感慨。“萦纡到县门”,意思是说这条小路盘曲曲折地延伸,一直通向县衙的大门。“萦纡”,即回旋曲折的意思;“到”,到达。这里既描写了小路的蜿蜒曲折,又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犁人趁牛日”,描绘了农民们趁着晴好天气放牧的情景。“犁人”,指耕田的农民。“趁”,“趁着”。这句诗通过农人们放牧的景象,表达了他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和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劳动人民的同情。

颈联“蜑户聚鱼村”,则表现了渔民们的生活状态。“蜑户”指的是水上居民或渔民。“聚鱼村”则形象地描绘了渔民们聚集在一起捕鱼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渔民们勤劳朴实的风貌,也反映出诗人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尾联“题诗惊万里,折意一消魂”,则表现了诗人因触动了乡思而引发的感慨。这里的“题诗”、“折意”都是比喻,指诗人因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感到心痛欲绝。“惊万里”则表示诗人对远方的家人、朋友以及故土的思念之情,令人深感震撼。“一消魂”则强调了这种思念之情的深度和持久性,让人无法忘怀。

这首诗通过对凌水县沿途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