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寂一闲僧,春宵清兴增。
竹窗催梦雨,兰室对祥灯。
世事知虚幻,人情剪爱憎。
短长都分定,不恨百无能。

岑寂一闲僧,春宵清兴增。

竹窗催梦雨,兰室对祥灯。

世事知虚幻,人情剪爱憎。

短长都分定,不恨百无能。

注释:

岑寂:寂静。

闲僧:闲散的僧人。

清兴:清雅的兴趣或兴致。

竹窗:用竹子编成的窗户。

催梦雨:形容梦中仿佛有雨在敲打窗户。

兰室:兰花香气浓郁的房间。

世事:人间的事。

知:知晓。

虚幻:虚无不实。

剪:剪裁、削减。

爱憎:喜爱和厌恶。

短长:比喻事情成败得失。

都:全部,无遗漏。

分定:命运注定。

百:《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臣为君隐,直在其中矣。”这里指“百”字是错别字,应为“伯”。

赏析:

这首诗是岑参写给他的一位僧人友人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反映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首句“岑寂一闲僧”,直接描绘了僧人的孤独与宁静。这里的“岑寂”二字,既形容了僧人环境的静谧,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接着,诗人以“春宵清兴增”来表达自己在僧人身边度过的夜晚,心境更加宁静而愉悦。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次句“竹窗催梦雨,兰室对祥灯”,则进一步描绘了僧人身边的环境。竹窗、梦雨、兰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同时,“祥灯”一词,也暗示了这个夜晚的祥和与美好。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第三句“世事知虚幻,人情剪爱憎”,则是诗人对世间事物和人情世态的深刻反思。诗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如同梦幻一般,无法捉摸,也无法改变。而人的情感,更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爱恨情仇。这种深刻的反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一句“短长都分定,不恨百无能”,则是对整个人生的一种豁达态度。诗人认为,无论人生的长短期别,都无法改变,因此不必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格局,也给予了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也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