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丛玉知谁种,丛下高人自扫除。
未论击声回顾眄,先欣秀色上眉须。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

【注释】

书鉴上人香严堂:香严堂,是唐时诗人郑虔的住所。书鉴,即书案,用来放书写工具。上人,僧人。香严堂,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丛玉:指香严堂前种植的花草树木。

高人:高僧。扫: 打扫。

未论击声回顾眄:还没有来得及听到钟声就回过头来看。

先欣秀色上眉须:意思是在听到钟声后,首先看到美丽的景色。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意思是随着不同的时机和场合,用各种方法来讲解教义,使佛法形象化、具体化。顿现,一下子出现。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曾在佛前发誓,如果佛能够救我的贪食之疾,我就再也不吃五谷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给他的老师郑虔的诗。郑虔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与杜甫是师生关系。郑虔有一座香严堂在长安城中,杜甫曾多次前去拜访郑虔,并在香严堂中作画和写诗。这首诗就是杜甫为郑虔所作的一首赠答诗。

“书鉴上人香严堂”,首句点出地点,也表明了这是一位读书人的雅居。“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第二句“堂前丛玉知谁种?”意谓香严堂前的花草树木都是郑虔精心栽培的。这里用了拟人手法,把草木人格化,赋予它们以灵性。“丛下高人自扫除。”意思是说郑虔自己清扫庭院,保持环境的整洁。第三句“未论击声回顾眄”,意谓还未听到钟声就回头观看。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好奇,也表现了郑虔的谦逊。最后一句“先欣秀色上眉须”,意为在听到钟声后,首先看到的是美丽的景色。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诗人与郑虔相见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描。”意思是说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场合,用各种方法来讲解教义,使佛法形象化、具体化。第四句“就地对谁曾画饼”,意谓我在佛前发誓,如果佛能够救我的贪食之疾,我就再也不吃五谷了。这里使用了典故。第五句“当年馋水救饥无”,意思是说我当年在佛前发誓,如果不能够得到佛的救济,我就永远不吃东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虔诚之心。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赞美佛法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整首诗既有对佛法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