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玉钵双峰信,来访牛头懒比丘。
山色深浓过夜半,月华清亮近中秋。
已欣境胜如龙阜,更觉庵幽占凤头。
梦幻此身犹且在,杖藜投老得追游。

【注释】

自怜:自我怜惜,自感惭愧。

玉钵:和尚用的碗,这里指和尚。

双峰信:双峰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表示修行者在禅定中的精神状态。

懒比丘:懒散的僧人。

山色深浓:形容山的颜色深重。

过夜半:超过午夜十二点。

月华清亮:月光明亮如洗。

已欣:已经感到。

境胜: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龙阜:山名,这里代指龙华寺。

庵幽:僧舍幽静。

凤头:凤形山峰。

梦幻:如梦似幻。

杖藜投老:拄着拐杖,晚年归隐。

得追游:可以尽情游玩。

【译文】

我为自己怜惜,因为那玉钵里的水清澈透明,犹如山峰般坚定;我拜访了懒散的牛头和尚。

山色深沉浓密,超过了夜晚的一半时间,明月清辉皎皎,仿佛中秋佳节一般明亮。

我已经感到这里的景色优美得就像龙华寺一样,更觉得自己的住所幽静如同凤头山一样。

我像梦境中一样,仍然觉得身体还在这里,拄着拐杖,晚年归隐,尽情地游玩。

【赏析】

这是一首赠与老僧的七律,诗人自谦自怜,赞美老僧居处的环境之美。

首联写诗人对老僧住处环境的喜爱。“自怜”二句,写自己喜爱老僧住处的环境和老僧的性情。“自怜”表明诗人对老僧的敬重;“玉钵”二句以玉为喻,赞美老僧的品德。“双峰”是佛教语,表示修行者在禅定中的精神状态。诗人用“双峰”比喻自己的心境,表现了自己对禅定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懒比丘”是懒散的僧人,诗人用“懒”字来形容其性格特点,突出了老僧的性格特征——懒散。“山色深浓”二句,写老僧住处周围山景的美丽。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山色的深邃浓重,而且写出了山色之美胜过日月星辰。“过夜半”“近中秋”,写出山色的美,也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月华清亮”二句,写诗人欣赏美景的感受。“已欣”二句,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感叹自己能够欣赏如此美丽的景色,感到十分高兴。诗人用“境胜”来概括这种感受。“龙华寺”、“庵幽”二句,写老僧所住之处环境幽美,引人入胜。“龙华寺”代指龙华寺;“庵幽”是僧舍幽静的意思。

颔联、颈联进一步写诗人与老僧的交往和对老僧的赞赏。颔联从“自怜”到“来访”,再由“双峰”到“懒比丘”,写诗人对老僧的尊敬和对自己闲散生活态度的自我批评。颈联写诗人与老僧的交谈和对话,既写出了老僧的高洁品格,也表现了诗人对老僧的敬仰之情。“山色深浓”到“月华清亮”,是对上一句的承接和补充,也是对前面景物的进一步描写。尾联写诗人在老僧处的愉快心情和对老僧的祝福。“杖藜投老”是拄着拐杖归隐的意思;“追游”是尽情游玩的意思。诗人用“杖藜投老”和“追游”表达自己在老僧处的愉快心情,同时寄托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清新流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情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