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湘西十里松,到门却立数诸峰。
崇公事迹无寻处,庭下春泥见虎踪。
【注释】
与:同“欲”,将要。崇:崇禅师的法号,这里指崇禅师。至谷山:在湖南衡阳市西二十里,有一座高峰叫石鼓峰,是湘西最有名的山峰之一,相传晋代著名和尚慧永曾在此结庐而居,并留下了著名的《石鼓文》等碑铭,后来被人们称为“崇公岩”。遗踪:留下的遗迹。数:计算。庭下:庭院之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寻访崇禅师的遗迹时所写。诗人怀着敬仰之情来到石鼓寺,见到崇禅师的事迹已无处寻觅,只看见庭院下春泥中露出虎迹,不禁感慨万分。
开头两句写诗人到石鼓寺寻访崇禅师的经过。“行尽湘西十里松,到门却立数诸峰”,这两句是写从长沙出发到石鼓寺的路途。诗人一路上行走,经过了十里松林,来到石鼓寺。到了寺院门前,却不知崇禅师在哪里?他只能站在寺院门外,数着寺院附近的几座山峰。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石鼓寺的向往和对崇禅师深深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崇公事迹无寻处”是对前一句的转折,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石鼓寺的崇禅师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追寻的事迹和足迹。这一句诗表面上似乎有些令人失望和沮丧,但仔细品味后就会发现它蕴含着更深的含义。
最后两句“庭下春泥见虎踪,知师不独在岩阿”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深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石鼓寺的崇禅师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追寻的事迹和足迹,但他的精神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就像春天的泥土上还留有老虎的踪迹一样。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把崇禅师的精神形象地描绘出来,表达了对崇禅师深深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石鼓寺的描写,表达了对崇禅师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崇禅师精神的伟大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