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闭门积雨藓封径,寒塘白藕晴开花。
吾侪酷爱真乐妙,笑谈相对兴无涯。
山童解烹蟹眼汤,先生自试鹰爪芽。
清香玉乳沃诗脾,抨纸落笔惊龙蛇。
源长浩与春涨激,力健清将秋气嘉。
须臾沓幅乱书几,环观朗诵交惊夸。
一声渔笛意不尽,夕阳归去还西斜。
【注释】
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三伏天炎热无比,中伏过后天气转凉,秋天的气息已经提前来临在寂静的农家。
闭门积雨藓封径,寒塘白藕晴开花。门内长年不出门,门前积雨苔藓覆盖了小径,寒塘上白嫩的荷叶在晴天开放出洁白的花朵。
吾侪酷爱真乐妙,笑谈相对兴无涯。我们这些文人雅士热爱着真乐妙趣,开怀畅谈到兴致无穷。
山童解烹蟹眼汤,先生自试鹰爪芽。山里的童子会做蟹黄蟹膏的蟹眼汤,先生亲自尝试品尝鲜嫩的鹰嘴豆。
清香玉乳沃诗脾,抨纸落笔惊龙蛇。清新的香气滋养着诗心,书写时纸张如飞龙游动,笔墨挥洒如蛟蛇般灵活。
源长浩与春涨激,力健清将秋气嘉。江水源头源远流长,浩荡如同春天涨潮一样汹涌澎湃;力量强劲清爽如同秋天的气息美好。
须臾沓幅乱书几,环观朗诵交惊夸。顷刻之间书籍杂乱堆积在书桌上,环顾四周朗诵声让人惊叹赞叹不已。
一声渔笛意不尽,夕阳归去还西斜。一曲悠长的渔歌唱不尽心中无尽的思绪,夕阳落下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太阳慢慢西坠斜阳西下。
赏析:
此为和诗,即同题共韵之作。杨邦基、彭思禹是作者的朋友,两人都是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们曾一起在杭州西湖游览。这首诗作于淳佑九年(1249)夏秋之间,当时作者任太常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
首联写景:“炎炎”二字总括夏日之热,“秋光”二字点明时序之晚,说明此时已到了立秋时节,但暑热仍未消尽。两句一“过”一“先”,写出了时间的变化,突出了季节的更替。“幽家”两字既指农家小屋,又指诗人自己。
颔联写景抒情:“闭”、“阴”二字写出了环境的特点。“藓封径”三字既形容了环境的湿润,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之情。“寒”、“晴”二字则表现了天气的变化。“莲”、“花”二字不仅点明了植物的种类,而且写出了其生长的季节和状态。
颈联写物抒情。“烹茶”、“分韵得嘉字”表明了诗人正在进行的活动。而“酷爱”、“笑谈”、“惊”三词则表现出诗人对这一活动的热爱之情和欢快之意。“嘉”字既指茶的品质,又指人的精神面貌。
尾联写事抒情。“鸥”字既指水鸟,也指诗人自己,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还”字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足和惬意。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以日暮归航的景象收束全诗,使读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