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照华发,掩卷成嗟咨。
事有世共见,而意复难知。
杀父子受封,殆非人所为。
孟津观兵者,非天尚谁欺。
孔子盖周人,而为殷宗枝。
欲辨则不敢,亟口称夷齐。
使彼果圣乎,古今无异词。
则其罪武王,明甚无可疑。
呶呶与世辨,泛滥惊群儿。
惜不经柳子,为一剖击之。
知谁千载下,击节读吾诗。

【注释】

①补东坡遗:《东坡先生传》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所写的一篇传记。“补”字表明了作者的用心和态度,即他希望后人能补《东坡先生传》中遗漏或未详之处。

②三首题:指苏轼为《东坡先生传》写的三首诗。

③武王:指周武王姬发。

④非圣人论:指周武王姬发并非圣人。

⑤事有世共见:世上的人都知道周武王姬发杀子立嫡的事。

⑥而意复难知:但是这件事的意图又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⑦杀父子:指周武王姬发杀其长子伯邑考一事。

⑧受封:指周公旦被封于鲁、齐、晋等国时,周武王姬发曾表示祝贺,并说“余一人宿夜不寐”。

⑨殆非人所为:这恐怕不是正常人所能做出来的。

⑩孟津观兵者:指在孟津观看诸侯兵车演习的周武王姬发。

⑪盖周人:指周朝的人。

⑫而为殷宗枝:作为商朝的后代。

⑬欲辨则不敢:想要分辨清楚却不敢。

⑭亟口称夷齐:急切地说出伯夷、叔齐的故事来。

⑮使彼:指周武王姬发。

⑯圣乎:是圣人吗?

⑰古今无异词:古往今来都没有不同的说法。

⑱其罪:指周武王姬发的罪过。

⑲明甚:很明显。

⑳呶呶:争辩的样子。

㉑经柳子:经柳下惠。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贤人,名获,因隐居不仕,孔子称之为“柳下季”。

㉒千载下:千百年来。

【赏析】

这首七古是苏轼对《东坡先生传》所作的题跋,抒发了他对于《东坡先生传》的理解和评价,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以及他在道德评价方面的立场。

全诗分两部分,前六句主要论述了作者认为周武王姬发并非圣人的看法;后八句则是作者对《东坡先生传》中有关周武王姬发的一些史实进行了考证和评价,并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作者从周武王姬发给儿子伯邑考“而意复难知”这一事实入手,认为周武王姬发杀子立嫡的做法是不合常理的,因此他并不认为周武王姬发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其次,作者通过对周公旦封地、赏赐、劝勉等事迹的叙述,说明周武王姬发并不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君主,他的这些行为与他所宣称的“余一人夙夜不寐”的仁政形象不符,因此他认为周武王姬发并非圣人。

作者对《东坡先生传》中的一些史实进行了分析和评论。首先,作者指出周武王姬发杀死其长子伯邑考的行为是不符合情理的,因为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且也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其次,作者通过比较周公旦与周武王姬发的不同之处,指出周公旦之所以能够得到众人的尊敬和爱戴,主要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而周武王姬发则缺乏这些素质。最后,作者通过对周武王姬发的一生进行回顾,指出周武王姬发虽然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还是因为自身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的灭亡。

这首诗通过分析周武王姬发的历史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价值观的看法。他认为历史人物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而不应该仅仅以成败得失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同时,他也指出了《东坡先生传》中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提醒读者在阅读史书时要谨慎辨别是非曲直,以免受到误导和欺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