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
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
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
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
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
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
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
欲知法席盛,但看道价增。
破夏出山来,乃尔忘规绳。
盖皮为之灾,公卿慕声称。
我幸无子累,痴钝人所憎。
平生寝饭外,摩挲一枝藤。
少年入三吴,题诗遍西兴。
归来舟彭蠡,浪山雪崩腾。
匡庐落笑中,万叠横空青。
又尝游并汾,趼足渡河冰。
冲虎上太行,鸡鸣见日升。
此乐堕渺莽,坐睡头鬅鬙。
朅来湘西坞,倦鹤整羽翎。
只待秋风健,祝融期再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琰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一位僧人与诗人的交往过程,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

开头两句:“会福严慈觉大师,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这是对诗人和慈觉大师初次相遇的情景描写。“会福严慈觉大师”是指慈觉大师法号“福严”,故称其为“会福严”。这里“慈觉”二字表明了这位大师是一个慈悲、开悟的人。“初见我,背呼仰而应。”则是描述两人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背呼”是指背着声音说话,“仰应”则是指抬头看着说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慈觉大师看到诗人时,他并没有因为诗人的到来而感到尴尬,反而微笑着向诗人伸出了友谊之手。这种友好的姿态使得双方很快就熟悉了起来。

接下来的两句:“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则是描述了他们共同度过的一晚。“宿湘上”指的是在湘江之上过夜。“夜语如建瓴”则是形容他们的谈话非常投机,就像倒流的水一样滔滔不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夜晚相聚的喜悦和满足。

第三句到第七句是对他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描写:“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犀颅”、“虎颔”都是形容人的外貌特征,这里用来比喻慈觉大师的威严和庄重。“气不嚄”则是指他的威仪不露,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的状态。“目有棱”则是说他的目光锐利,能够洞察一切。这几句诗描绘出了慈觉大师的威严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位大师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八句则描绘了他们在山上的生活场景:“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澄观”是指清澈明亮的观照,这里用来比喻山景的美丽。“突兀掩万僧”则是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仿佛要遮住所有的僧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景的赞叹和对慈觉大师的钦佩之情。

第九句到第十二句是他们在一起游玩时的一些情景描写:“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乔岳”是指高大的山岳,这里用来形容慈觉大师的高远志向。“寒翠知几层”则是形容山林中的翠色层次分明,令人赏心悦目。这几句诗描绘了他们一起游玩时的愉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慈觉大师的赞美之情。

第十三句到十七句则是他们在一起游玩时的一些生活细节描写:“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此老家”是指这个地方,即指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亲分漳水灯”则是形容他们在山中共同劳作的情景。漳水是一条河流,在这里用来指代他们的劳动场所。“灯”则是指他们使用的工具或材料。这几句诗描绘了他们一起努力劳作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他们生活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两句:“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宝坊”是指寺庙中的宝殿或者佛像前的殿堂,这里用来比喻他们的居所。“天雨华”则是形容天空中降下了美丽的花朵。“午梵盘清冥”则是形容午后的佛音在空中回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他们居所的喜爱和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他们生活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描绘两位诗人与慈觉大师的交往过程,展现了他们在相处中的亲密无间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对于佛法的热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