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从大梁来,会我秦淮道。
十年三度别,此别吾甘老。
学道如牧羊,败群者则鞭。
一切但仍旧,自然常现前。
子初不衣绵,而今便故絮。
山舟日夜逃,美貌岂长住。
时至不相待,勿恃骨肉间。
要当自努力,譬如人上山。

【注释】

子:指僧人,一上人。

会我秦淮道:在秦淮河边相遇。

十年三度别,此别吾甘老:分别已有十年了,这次分手我情愿老去。

学道如牧羊,败群者则鞭:修道如同放羊,把羊群赶乱了的要打鞭子。

一切但仍旧,自然常现前:一切都应保持原来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

子初不衣绵,而今便故絮:你当初穿布衣,而现在穿棉絮。

山舟日夜逃,美貌岂长住:你乘坐山间的小船,日夜不停,美色岂能永久?

时至不相待,勿恃骨肉间:时机到来时不必等待,不要因为血缘亲情而互相等待。

要当自努力,譬如人上山:应该各自努力,像人在山上攀登一样。

【译文】

你从大梁来到我家,在秦淮河边上相会。

分别已十年,这一次我宁愿老了。

修道如同放牧羊群,如果羊群乱了要打它鞭子。

一切都应保持原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地展现在眼前。

你当初穿布衣,现在穿棉絮。

你乘坐山间的小船,日夜不停,美色岂能永久?

机会来了不必等,不要因为血缘亲情而互相等待。

应该各自努力,像人在山上攀登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开头两句写两人相识相知的情景:子从大梁来,会我秦淮道。这两句既点明地点,又表明与子相识的时间。“十年三度别”,说明二人相识已久;“此别吾甘老”,“此别”指分别,“吾甘老”即我心甘情愿地年老,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子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四句是说修道的道理:“学道如牧羊,败群者则鞭。”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把修道与放牧羊群作比喻,意谓修道的人应当像牧羊人那样,善于管束自己,不让羊群乱套。如果羊群乱套要打鞭子。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主题。

中间六句,是诗人送给子的话:

“一切但仍旧,自然常现前。”“一切”指一切事物,“仍旧”即保持原状的意思。“自然常现前”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它们。诗人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只有顺应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子初不衣绵,而今便故絮。”“绵”即丝绵,这里指衣服。“故絮”意为破旧无用的衣服。诗人认为,一个人年轻时可以穿着华丽的衣服,但是一旦年纪大了,就应该换上旧衣服,以显示自己的朴素无华。

接下来几句,是诗人劝慰子的话:

“山舟日夜逃,美貌岂长住?”这里的“逃”是逃避的意思。“逃”即逃避的意思。“美貌岂长住”意为美丽的容貌不会长久存在。诗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的外貌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因此,他应该珍惜时光,努力进取,不要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

最后两句,是诗人给子的人生建议:

“时至不相待,勿恃骨肉间。”这里“骨肉间”指的是亲缘关系。“时至不相待”即时机成熟时不必等待。“勿恃骨肉间”意为不要因为亲缘关系而互相等待。诗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时机成熟时迅速行动,不要因为亲情而犹豫不决。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要当自努力,譬如人上山。”“要当”即应该、应当的意思。“譬如人上山”意为人要想达到高处,就必须努力奋斗。这句诗句总结了诗人给子的人生建议,也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